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方案表达“磁·聚”理念
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裕新路地块科学研究中心项目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公开招标。在六家国内大型设计企业的激烈角逐中,中衡设计最终凭借投票总得分排名第一成功中标。
本次中标方案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冯正功亲自主持。项目用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东临松涛街、南临裕新路,占地面积约5.6万㎡。裕新路科研中心包含6个实验创新中心(含预留)、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及相关功能性用房,整体建筑面积约25万㎡,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与科学研究高地。
创作理念
本项目的方案设计,一方面基于过去团队对高校、研究所、大型企业等类别中科学实验建筑的设计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既往工作中对中科大的建筑风貌、学术气质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学习与认知之上。
设计团队在原有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弧形下沉庭院与钟楼形成的空间精神轴线、与弧形园路形成的人文轴线,呼应与衔接了东侧校区;各个创新实验中心围合形成完整的内部场所,利用多圈层的空间体系,建筑、环廊、庭院分层级合理设置,科研、交流、学习场所一应俱全,从而创造性地将一座大学校园的规划与空间特质延续到了科研中心这一集群建筑之中。
当前,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创新中心建筑不断呈现出聚集性、通用性、开放性、公共性以及灵活性的发展特征。本次方案借“磁·聚”理念,通过为科研建筑量身打造的策略,做出适应性与前瞻性兼具的设计回应:
1、集群聚合式的科研中心布局
面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复杂需求,以及层出不穷的建筑概念,本项目力求回归科研建筑理性、清晰、高效的需求本质。借鉴多级圈层设计与“磁场”布局,在科学中心打造三层“磁环”,各个功能区吸附在其周边,形成运行顺畅结构完备的功能体系和建筑架构。
2、通用、灵活、可持续的实验模块
创新实验中心以通用灵活可持续为设计原则,以模块化为设计方法。实验室系统兼顾专业适应性和通用性,通过实验空间、实验室单元、科学家模块等多层级模数学化实验空间的组合,以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在模式、周期、需求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实验空间共性、个性的组合与打造。
3、促进学科交叉、学术交流的公共空间
科研创新的思想碰撞更有可能出现在科研人员的交流探讨之中,面对学科交叉与学术交流的需要,设计团队打造了三个层次的交叉交流体系:各创新实验中心内,每层设置了开放讨论区,形成了科研团队内部交流平台;共享环廊、庭院、屋顶花园覆盖各个区域,构成全时段的科学交流环;中心的科学展廊、学术报告厅的集中布置,则构成重要和专门时段的区域交流核心。
4、科学资源型的支撑供应平台
本项目包含大体量的科研基础平台的建设需求,设计方案在此之上将其进一步扩展完备成为一座资源型的科学支撑平台。其与各中心紧密联系,同时具备单独和对外运行的能力与条件。不仅能在科研资源和技术上提供支持,也能在工作和生活上提供支持;不仅能够对科学中心内部提供支持,也能对高教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科研活动提供支持。
5、绿色、健康、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团队基于深耕苏州地区多年的设计经验和深刻认知,在项目中打造了由核心大花园、分区小庭院、屋顶花园、阳台体系等组成的立体花园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绿色健康的开放空间,提供更多工作中的人性化关怀。
此案也是冯正功先生“延续建筑”创作理念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又一项目实践,是继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之后,对面向未来的、富有人文气息和前瞻性的学术科研教育建筑的全新探索。我们希望本项目能够成为一座真正为科学家设计的建筑,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整合校地优势资源,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裕新路地块科学研究中心项目
项目地点: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创新区,松涛街西、裕新路北地段
方案设计:中衡设计集团
项目状态:方案设计(中标方案)
设计时间:2021.8
主创负责人:冯正功、黄琳
设计团队:黄琳、邢赫、程呈、叶明飞、于国昊、武向前、朱笛晨、谢琳婕、薛阳、薛学斌、傅卫东、廖晨、程磊、张斌、李军、郭荣春等
用地面积:5.6万㎡
总建筑面积:25万㎡,其中地上20万㎡,地下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