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渣男骗财骗色,还卖身赚钱养家”:从小缺爱的女孩长大不得了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大概是缺爱,所以希望我爱的人也能爱我,我都25岁了,还会羡慕朋友的家人会关爱朋友。
而我只有一个人,总感觉这个世界万家灯火,没有一盏为我而亮。”
缺爱的女人,无论在哪个年纪,都会有难以抹平的感情的伤痕
今天,又重温了一遍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在家庭中是缺爱的那一方,因为妹妹体弱多病,父母把爱都给了她
而面对松子,父亲永远都是板着脸
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松子一直努力让父亲看见自己,但是都没用
偶然的一次,松子做了一个鬼脸,惹得父亲开怀大笑
之后,松子就像找到了获取爱的那个按钮——不断做鬼脸,父亲就会开心,就会爱我
这一做,就是20年
缺爱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注定是不懂爱,不会爱,不理解爱的
不出所料,长大后,松子的感情一塌糊涂:
先是为了支持潦倒的男友继续写作,面试风俗店卖身赚钱养家
再是因为嫖客小野寺的一句表白,同居赚钱养他,结果被骗财骗色
后来接连遇到的几个男人,也都是旁人眼中的“渣男”
只要别的男人稍微对她好一点,她就会无条件地付出,满足对方的任何需求
即便被家暴,她也默默忍受,因为她害怕得不到爱
松子的内心认为,只要满足对方,自己就能得到更多的爱
就像小时候一做鬼脸,就能得到爸爸的爱一样
她之所以这么渴望爱,正是因为童年缺爱的经历,在她内心形成了一个填不满的洞,导致她在亲密关系中,拼了命去弥补
缺爱是一个很大的词,我们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缺爱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情中或多或少都有这些表现:
容易被感动,但同时又怀疑别人对自己的好是否出于真心
缺乏安全感,总是想通过“作”来确认对方对自己的爱
控制不住讨好伴侣,以为不断付出就能换来对方的爱,但结果却是对方的肆无忌惮或逃离
仔细回想那些不幸的感情,你会发现,不管和谁在一起,不管得到多少爱,你内心的洞始终无法被填满
这是因为,缺爱的人,缺失的其实是自我的爱,而非外界的爱,我们不可能把爱的需求,寄希望于让别人来满足
想要填补内心缺失的爱,唯有自救
在美国,童年「缺爱」是一个严肃的心理学以及社会学问题,它的正式名称是童年逆境经历
童年逆境经历指的是,在童年经历了一些超出儿童正常情感发展承受度的压力性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被虐待(身体/情感/性),可能是被忽视(生理/心理),也可能是经历极度的贫困、目睹父母之间的激烈矛盾等很多科学研究都证实,缺爱对于成年人一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童年时期经历越多的人,在成年后越有高几率患上各种身心疾病
像是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自杀倾向、癌症、酗酒、药物滥用、肥胖症、高血压、性传染病等等
以及有越高的几率成为家暴的施害者,以及越高的几率感到在事业发展不顺
在《奇葩说》里,柏邦妮曾感叹说:
“心里全是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
马东反驳她说: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了。”
其实这句话,对也不对
那些缺爱的人,确实是一抹阳光就能照亮世界,确实是细致的关心就能打动人心,确实是一点甜就能触碰到心
可是,这种一点点甜,是不可以停的,这种一点点甜,也是不可以减少的
缺爱的人,从自我怀疑和打击的沼泽中,被你这抹光亮唤起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如果你一直都给的是两颗糖,可是你突然有一天不给了,不管你的理由听上去多么合理化,他都会在心里想,是不是我太差劲了把人吓跑了
果然啊我这么差劲的人会有人能一直对我好呢
这样我宁愿一开始就不曾拥有过啊
如果你一直都给的是两颗糖,可是一周后你只给了一颗,那么他就会想,为什么突然只给我一颗了
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做了什么让人不喜欢的事
听上去是不是很自讨苦吃
有句话说,烦恼其实都是人们自找的
内心太过敏感的女人,会让自己过得很不开心,也会身边的人变得很辛苦
书上有一句话:是你敏感多疑想太多,所以才总是闷闷不乐
闷闷不乐是你的敏感多疑带来的苦果,而你的敏感多疑是因为你长期缺爱,没有安全感
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房子里胡思乱想,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关爱,就要学会自己爱自己
《加菲猫复仇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可能缺爱。”
“我补偿给你。”
我们都可能是那个缺爱的人,正是如此,我们都可能会变得自卑,敏感,易被感动
如果我们遇不到那个愿意把爱补偿给我们的人,就要学会好好爱自己
越得不到别人的关爱,就越要好好的爱自己,这样才会拥有更快乐的生活
希望每一个缺爱的女人都可以寻得一段良缘,遇到那个仅仅对你偏爱的男人
点个<在看>,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