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月工资多少啊?”“不到十万吧!”
朋友林是一个职场新人,人很勤快,性格活泼开朗,但是有一个毛病,总喜欢打探同事们的工资。每一次打探都向对方发誓绝不会告诉其他人,但是第二天整个部门都传开了。
她不仅喜欢打探部门总监到同级别的新人,而且还如一个狗仔一样,喜欢从不同渠道打探不同部门每一个人的工资。
这一点很是招人烦,直接领导已经有意无意地提醒了好几次,但是她依然不放过任何一次聊天的场合打探别人工资的机会。然后不断的抱怨自己和其他人一样辛勤付出,但是工资却没有对方高;为什么同样是总监,某部门的女总监却比另一部门的男总监高了近十万的年薪?新入职的小C为什么这个月比我拿得高?
后来,部门领导找了个理由将她调到了车间,但是到了车间,因为工种的细分和岗位的众多,她更加喜欢打探同事们的工资,也因为甲比乙多了一百元,丙比丁少了50元而到处宣扬工资制度的不合理。
于是,第二个月,这个朋友就被孤立,不久后便被车间主任找理由直接辞退了。
除了工作中,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爱打探别人工资朋友。
一次行业培训午餐期间,因为是来自同一行业不同公司的人员,就餐时免不了会遇到不同公司的同行。我和同事小雅被安排与同城另一家公司员工每天一起吃饭。
一来二去熟悉后,同事小雅便在一次吃饭时,直接询问对方一个月工资多少,而且还不厌其烦地询问平时工作都做什么,加班多不多,有没有外快?
对方吃了一口的饭差点吐出来,翻了个白眼,呵呵一笑,说,没多少啊?
小雅也不介意我这个老员工在旁边,继续追问,没多少是多少啊?比我们公司是不是高很多啊?说说嘛。
对方像看一只大熊猫一样惊讶地看着她,咽了一口吐沫,看了看旁边的同事。
她同事也是机敏,随口回了句,不到一万吧。
然后起身一起离桌,像躲避传染病人一样,走出了房间。临到门口回头看了我一眼,我们彼此都尴尬地笑了笑。
第二天直至培训结束,对方都没有和我们同桌。
职场和生活中,总是有很多喜欢打探对方收入多少,有没有外快可赚,干了这么多年肯定收入不低吧?
遇到这样的最佳友人,你如鲠在喉,说吧,那点工资不够显摆;闭口不言吧,对方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就算你月入一万,其实对于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职场人士来说,工资上涨的速度永远是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更不用指望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有人说,想要花光一个人一生的积蓄,买一套房子就够了,如果要花光两辈人的积蓄,买两套就够了。
你总有一天会发现,你每个月领到的工资是有数的,但是全家的花销却永远好似无底洞,每个月有房贷要还,车贷要交,日常必备开销,请客吃饭礼尚往来,朋友同学同事以及一面之缘的朋友结婚生子,乃至二婚二胎都要随份子。
正如《蜗居》中海萍的感慨一样: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
是啊,海藻口中的数字虽然是多年前上海的薪资水平,但是别人的工资是多少我不知道,而如今的我们呢?每月一发工资,就有一堆账单要还。
正如一个刚买房的同事所说,我哪有什么工资啊,我的工资都没有到手过,对我而言就是一串数字,下一秒就转到了还房贷、车贷的银行卡上。
我们其实不是月光族,我们都是“月欠族”,因为月光族还只是花光了当月的工资,下个月发了工资可以继续生活,而月欠族不仅花光了当月工资,就连下个月的工资也利用信用卡、花呗、借呗、微粒贷,以及五花八门的借贷渠道提前预支乃至透支。
每个人的工资永远不够用,所以不要问我一个月工资多少,因为我也不知道下个月欠了多少。
每次聚会,面对一桌美味,吃得正酣,有老朋友和新朋友总是不断的问我,“你一个月工资多少啊?”
我抬起头皱着眉假装深沉地想了想回答:“不到十万吧!”然后赶紧埋头继续大快朵颐。
然而,即使这样,有些不识趣的朋友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究竟多少啊,不到十万是多少啊?”
我白眼一翻,差点被一块馒头蘸酱噎着,悻悻地嘟囔一句,“2000——!”就差吐出一口老血当场身亡。于是,好好的一顿饭,就这样不欢而散了。从此以后,机智如我,便拉黑了这个朋友!
很多不喜欢被问的朋友感同身受地说,在饭桌上以及各种聚会场合问身边的朋友一个月工资多少,就好比你正在海边享受旖旎风光,突然海边就刮起了一阵大风,夹带着沙子吹响你。
瞬间就会打消当时的美好。
韩寒曾说,当大多数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有着不为外人诉说的难处。他不想告诉你,并不是不信任你,只是不愿意给你添堵,影响好心情。
我一个月工资2000,但是我依然愿意并且能够请得起朋友吃一顿大餐;我一个月工资十万,但是我却一毛不拔,你又能奈我何?
因此,无论是真心朋友还是酒肉之交,千万不要去打探朋友的工资,这不仅仅是礼貌问题,更关乎对朋友的尊重和理解。尊重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理解他的心酸无奈亦或满足和喜悦。
这个竞争残酷的世界里,没有谁的钱不是靠辛辛苦苦挣来的。能挣2000的人并不是能力不行,也许还缺少磨练和机遇;能拿到十万月薪的人,如果没有多年勤奋认真的坚持吃苦,再加上努力把握住的机会,他也不会有如今的成就和高品质的生活。
很多时候,喜欢打探别人工资的人往往有一种天生的自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卑效应”,比得过就是骄傲,比不过就是自卑。
就好比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就越缺少什么,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对这种现象表述为人们对身份的焦虑:当和我们处在同层次的人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东西,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地位比他低,由此感到担忧。从而产生嫉妒心理,让自己一直处于一个低落的状态。
我们总是喜欢和身边的人比较,而唯一衡量彼此成就的标准已经固化为金钱的多少,于是,当马云和马化腾的收入达到数千亿的时候,我们不会惊讶和悲伤,但是当身边同时毕业的同学和曾经的同事月薪上万,甚至比你多一两千的时候,你就会非常气愤,没有羡慕嫉妒,只有恨。
这就是典型的“远的羡慕近的嫉妒”,导致其心理失衡。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一条回答中提到,是要通过别人认可的成功,比别人成功的成功呢?还是自己认为自己过得舒服快乐的成功。大部分的现实则是,大家肯定都会选前者,因为我们无法逃脱别人的目光,我们在意我们自身在别人眼中的目光,我们期待着自身能在成为他人眼里所谓的成功者,但我们是成功者,并没有成功。
翻译过来就是那些打探朋友工资的人认为,我月薪过万乃至十万才是成功的,月薪几千就是失败者,而从来不会关注这个人过得是否幸福和快乐。
这样的衡量标准本身就是一种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