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中医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
“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中医,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提到中医,浮现在眼前的便是悬壶济世、术精岐黄、杏林春满。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医无疑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古有伏羲制九针,有神农尝百草,出现了诸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多位名医,也留下过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论》这样优秀的著作。
可以说,中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同一座山,屹立在每个人的心间,高大又稳固。在我们华夏源远流长的发展之路中,中医也不断地发挥它独一无二的作用,医治过无数的疑难杂症,让华夏民族生生不息。
然而在现代医术普遍发展的今天,西医占据了医学界的半壁江山,中医似乎日渐式微,它逐渐被人们冷漠,以至于有人怀疑它的合理性,甚至有一名公众人物大放厥词:“中医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他就是我国的一位经济学家:王福重。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王福重的成就看起来是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经济学教授以及中国世界经济学理事(第九届)。著作颇丰,也曾应邀前往录制访谈节目。看似风光的一位人物,为何会将矛头指向中医这样一个完全与他专业知识不相关的领域?
其实,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发出这种言论。王福重曾言:“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打仗只是为了虚荣”。他说农民“一身蛮力,对国家没用”。
诸如此类偏激的言论,自然是激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有人言他:“只能算作一个哗众取宠的媒体人,根本不能算经济学家”。对于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竟如此大言不惭,信口雌黄。
他并不是第一个认为中医无用的人,崇尚西医,对西医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人比比皆是,而认为中医落后无用的人也不少,但他却是第一个站出来这样说的公众人物。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越是被无数的人看着,就越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名人的言行大抵都是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便要遭到千夫所指,万人唾弃。
因此,他的这种言行无疑是将自己置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公众人物,定然是不合理的。并且如此带有导向性的发言,会让很多民众趋之若鹜,造成不良的影响。
且王福重并不是什么专业人士,胆敢如此大放厥词,也触碰到了舆论的底线,最终玩火自焚,落得个坏名声。
罗衾不耐五更寒
那么,中医真的如通过王福重所言,完全无用了么?当然不是,时至今日的中国,中医仍在医学与实验上点燃着星星之火。然而王福重的言论虽然是无稽之谈,却影射出了一个社会现实:大家对中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炮弹与枪火不仅是带来了永恒的伤疤与仇恨,也将西医这门得天独厚的医术传入了中国,从此便受到中国民众的顶礼膜拜。西医在中国的开枝散叶如同乘奔御风般,短短百年便“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千百年来在本土根深蒂固的中医却如雪泥鸿爪般飞速隐去,只留下了小批的人仍坚守这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
西医的发展不是没有道理,相较于中医,西医显得简单快捷。用打针输液代替了原先的针灸磨药,不论是在方式还是效果上来得都更加迅速。一边的西医见效极快,而中医却慢条斯理,看似收效甚微。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什么都越来越快。动车代替了绿皮火车,智能手机代替了大哥大,就连网速也要快人一步。曾经什么号称都能充的“万能充”,如今几乎什么都充不了,而曾经包治百病的中医,在如今看起来也不过尔尔。
人们都追求着快捷与新鲜,一切慢的东西都只能被渐渐淘汰。因此,中医在年轻人的眼里,是不足挂齿的。
时至今日的中国,西医院的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医,愿意去看中医的人也寥寥无几,且大多数都是耋耄之年的老人,在他们心里还留有中医的一块位置。
但是,古话说:“是药三分毒”。西医见效快,却往往带有副作用。而中医看似起效缓慢,却是调理整个人的经脉。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讲究天人之道,是从每个人的情况而量身定制的药方,同时它的效果也需要时间的推移来慢慢佐证。因此它的治疗周期相较于西医显得十分漫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要知道,就算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也有它无可替代的价值。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屠呦呦,多年学习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而正是这样一位坚持中医的医学家,成功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唯一一篇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文献出自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文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也正是这本古籍给了屠呦呦启发:在较高的温度中提取可能会破坏药物本身的活性,而如果在冷温中提取便可避免这个问题。
在屠呦呦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之后,无疑是震惊全球的一件大新闻。要知道,青蒿素可是治疗疟疾的最佳药物。从此以后,疟疾这种难以治疗的重病变得容易治愈,这无疑是对全人类的贡献。这不仅仅是屠呦呦个人的功劳,还有她背后的团队的不懈努力,同时,中医也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由此可见,即使是西医风靡全球的二十一世纪,中医也有它独特的价值。不管有些人再怎么诋毁它,对它恶意中伤,我们也要坚信,中医是我们文化的宝藏而不是糟粕。
我们对于中医这门久远的医术,应当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进行传承与发扬,应当守护好它这一方净土,留给后人学习翻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十一世纪的中医,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面临着无数发展的阻碍。国家扶持了西医的发展近百年,也应当对于中医的发展伸出援手。
中医作为我国特有的医术,应当发扬给全世界,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而不是听从所谓“学者”的无稽之谈便妄自菲薄。
当然,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医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素质,学习西医的长处。如同当年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对于西医,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在中西医结合的方面做研究,“双剑合璧荡疠气”。
中西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医术,具有明显的互补特色,而我们当代的医学工作者,必须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了然于胸。中西医结合这一愿望也已经跨过了国界,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
对于现在的中医,我们要发扬光大它并不只能靠喊口号,也不能只用老祖宗千百年来的传承。我们需要的是与时俱进,是推陈出新,是接收并吸纳新东西。
只有这样,中医才不会停滞不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人来评说我们的中医无用,才不会让他人来看我们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