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47,新塘村
新塘位于古冈身带东侧,成陆于6000~4000年之间。《新塘村志》记载:
据传,唐代中叶以后,为防御海水冲袭,在镇南修筑了工程浩大的捍海塘,此地就名为新塘了。
这个传说不靠谱,新塘与杭州湾海岸之间隔了一个柘林,而新塘距离柘林尚有六公里,不可能在离海这么远的地方修筑捍海塘。而且张修桂教授考证过,宋代以前,华亭沿海并没有什么捍海塘。
我猜测此处的塘,与海塘无涉,而是塘的衍生义,是横向(东西向)的水塘,类似松江、闵行一带的蒲汇塘、春申塘、六磊塘等。此新塘应该就是村前的下横泾,与流过柘林、胡桥的上横泾相对,上横泾为旧塘、下横泾为新塘。
新塘村前的下横泾桥、下横泾
胡桥老镇前的上横泾桥、上横泾
早先柘林一带为盐场,往北销盐,新塘为必经之路,故新塘成市颇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沪闵南柘公路开通,交通、商业重点西移新寺镇,新塘日趋衰落,不复成市。
新寺得名于新禅寺,《新寺志》记载,该寺旧址位于新寺镇老街中市,1980年8月被拆除。既然有新寺,应该有旧寺,原先新塘镇以通津桥下的道路为镇中路,镇西有火神庙(现新塘1组),镇东有宝凝庵(现新塘12组),旧寺可能是宝凝庵,此庵毁于1950年。
照片中左上方的房屋属于新塘12组,宝凝庵旧址在这个方向
《新寺志》记载:在新寺镇东南约2公里处,原来有一座占地五六亩的大坟墓,叫要离墓。要离刺杀庆忌后自杀,吴王阖闾重葬要离,为防盗墓,—夜之间葬墓7座,其中一座就葬在吴国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也就是新寺镇东南的那座墓。1960年代搞农田基本建设,要离墓被拆除平整,改作了农田。
要离墓当然是个传说,但在太湖平原,凡是土墩,基本都是新时期时代晚期到春秋晚期的土墩墓,是先越(马桥)文化或者古越文化的遗存,这么拆了太可惜。
新林路西横泾桥南望,左岸一带可能是传说中要离墓所在的位置
《新塘村志》有一段描述:“解放前,新塘地区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均属农民家庭所有,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苦。解放后,1950年冬,农村全面开展土地改革,无地和缺地的农民分到土地,由县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证,成了土地的主人。”
我没太看明白这里面的转折(逻辑)关系。
水田
旱田。王建革的专著中提到,从元代开始,江南水乡的农田越来越频繁遭遇旱灾,无法维持全部的水田,这就是一例
从上面的行政区划图看,新塘行政村包括新塘自然村和北宅自然村,以南横泾为界,在两村的北界有一座徐吴桥跨南横泾联通。
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的内阁首辅是徐阶,《明史徐阶传》记载徐阶为松江华亭人,但具体在华亭县的什么地方没有说明。本地传说东海村小城头是徐阶故居,东海村就在新塘东南(与传说中的要离墓比较近),徐氏家族为当地显族,今天尚有徐氏后人居住在附近。
这座徐吴桥应该是居住在南横泾两岸的徐家与吴家共同修建的,那座文保碑后面空无一字,需要找人咨询。
是奉贤区文保点,比文保单位低一级
南去的南横泾,奉贤这儿的河岸还保留着自然的土岸,感觉很亲切
三跨梁桥,栏杆很丑陋,但多少保平安吧,毕竟这是正常使用的桥梁
徐吴桥北面几十米是一条界沟,是新塘村与南桥镇六墩村、沈陆村的界沟,有宝善桥跨界沟南北,也是一座简易的三跨梁桥,更窄,看起来年代更久一些,区别是宝善桥已废弃,又被圈进一个私人菜园和私家住宅之间,走不过去。有网友说通过私家住宅走到桥上,我没做到。
界沟南是北宅村的农民住房,北是一个私家菜园,以前大概是新塘与六墩的界沟,现在两村的分界为平庄公路
应该也是奉贤区的文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