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十二)反胃2法(附吐酸、嘈杂)
反胃2法(附吐酸、嘈杂)
饮食入胃,久而复出,吐出完谷,中医称为“反胃”。一般认为:本证初起是因胃寒脾弱,不能消谷,长期不愈,后天累及先天,可导致命门火衰,下焦虚寒。这种病的特点是食入不化,停留中脘,经过半天或一天后,完全吐出,吐势缓慢,状若完谷,并无异味,所以称它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种病是由渐而来,反复发作,日久则导致脾肾阳虚,而见面色㿠白,唇口无华,神气疲惫,胃纳不甘,脉象多是沉弱无力,甚则沉迟不应指,舌胖苔腻,滑润液多,大便溏薄,小溲短少,形体消瘦。初期治疗当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吐方法调理中焦;晚期当以温肾助阳,补火暖土为法。
(一)温中和胃,降逆止吐
反胃多是阳虚,脾胃受寒而成,这种病在早期并不很重,由于治疗欠当,中土受伤,脾胃升降失调,吐势日渐增重,始能成为反胃。在没有形成暮食朝吐,或朝食暮吐的时候,治疗时以调整脾胃功能即可,气逆则降气,有寒则温寒。日久形成吐若完谷,朝食暮吐,即可用温中和胃,以镇逆定吐。一般考虑用大半夏汤、香砂平胃丸、旋覆代赭汤等。
党参9克 旋覆花10克(包) 代赭石10克 土炒白术10克 干姜6克 附子10克(先煎) 炙甘草6克 灶心土30克(包煎)
加减法:
在早期虚象不太明显时,可去党参、干姜、附子,加苏梗,半夏、煨姜或生姜。
若肝郁气滞者,上方去干姜、附子,加木香、香附、郁金等;若有热郁时,加左金丸之类。
若反胃较久,干姜、附子、党参等益气温中之品用量必须增加,甚则可用肉桂、川椒温中祛寒之品。
本病除治疗外,应注意情志活动,气恼恚怒易加重病情。亦需禁忌冷食及难消化之物。
(二)温肾助阳,补火暖土
晚期的治疗,必温肾助阳,补火暖土,从命火式微着眼。方如:
附片10克(先煎) 干姜6克 熟地15克 肉桂粉3克(冲)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生牡蛎30克 炒川椒3克(去闭目,炒令汗出)
附:吐酸(二法)
吐酸水,是胃病的—个常见症状,一般认为是胃热所致。即如《内经》所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一)辛开其郁,苦泄折热,以制吐酸
热郁化火,呕吐酸味,大便干燥,舌红口干,脉象细数。法当泄其木火,仿左金丸。
苏叶、梗各6克 半夏10克 马尾连10克 吴萸1克
加减法:
若火郁夹有食滞,舌苔根黄垢厚者,可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花槟榔10克。
(二)温养脾胃,疏解木郁,而止吐酸
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时有吐酸,但酸味不重,无心烦梦多等火郁现象。需用温养脾胃,疏解木郁方法,以止吐酸。
党参6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炙草6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乌贼骨20克(打)
加减法:
若属中阳不足,心悸气短,脉来细弱,舌胖腻,苔薄白,可用益气补虚方法,加黄芪20克、人参粉3克(冲服)。
或用单方:乌梅1-2枚,口含。
附:嘈杂
嘈杂是胃脘部嘈饥不适的一种感觉,甚则懊憹不可名状,得食暂止,有时食后复嘈,常与吐酸并见。一般认为多属胃热为主,久病虚寒证亦可偶见。胃热仍以清热为主,但药宜轻,不可过重。若病属脾胃虚寒者,宜用温养脾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