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流感,千万不要盲目发汗!家庭合理用药是关键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大概是受古装电视剧的影响,许多人认为中医治疗感冒发热就等同于喝姜汤发汗。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画面,男主角在外面受了凉,然后开始打喷嚏发热,于是女主角开始给他熬姜汤喝,并且说喝点姜汤发散一下风寒,红颜关心,暖暖情意。
而现在也有许多家长看到孩子感冒发热,不论青红皂白就给孩子喝姜汤发汗,经常没有一点效果,甚至还加重贻误了病情,于是就对中医振振有词,认为中医不过如此。
其实,这是不了解中医的缘故,中医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适合发汗,也并不是感冒的任何时期都可以发汗,中医治疗感冒发热也不是只有发汗这唯一一种治法,还有调和营卫、通腑泻热、和解少阳、温补脾肾、疏散风热、辛凉清解、清气凉营、透热转气、息风止痉、消食导滞等等不下几十种治法,每一种治法都有其适应症。发汗只是其中的一个治法而已,不能用其来通治所有的感冒发热。
具体采用何种治法,要以患者客观病情为依据,包括其发病病史、症状、神色、舌象、脉象,还有各种辅助检查等,要进行综合分析。受凉之后的感冒也不一定就是风寒感冒,受凉只是一个诱因,疾病是病因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疾病在体内是不断因各种体内外因素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层不变的,不能只考虑诱因,而忽视病人的具体体质和病情的变化。
最近接诊的流感患者不少,有些患者就是因为自己发汗无效而来找我就诊的,有些是喝姜汤,有些是用紫苏叶煮水烫脚,还有些是吃西药发汗。比如有一位患者,用生姜煮汤喝发汗后体温反而更高,并且还增加了咽痛咳嗽。我接诊后,看到孩子舌质红,舌苔也黄,发干少津液,脉数,没有发紧的征象,并且大便3天未行,小便也黄。这是明显的内有郁热,大肠不通,于是给患者开了草药,保和丸加减以导滞通腑,加上薄荷、牛蒡子以透邪外出,生石膏、知母以生津泻热,一副药就退热了。
客观地说,中医治疗流感发热是很有优势的,这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同发热类疾病做斗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各种理论,今天用之于临床,仍然不过时。但是一定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这是最客观的精神,不能用一种治法包治所有类型所有人的感冒发热。
当今许多儿童的体质与几十年前的儿童体质不同,昨天孔老师也提到,我们小时候基本都是以素食为主,一年吃不了几回肉,所以真的是脏气清灵,加之当时农村没有暖气,屋里屋外都是一样的寒冷,即便流感,也是单纯的表寒为主,喝点姜汤发汗确实有效。
而现在的许多孩子体质变了,由于饮食油腻,营养过剩,热量充足,冻不着也饿不着,积食又化热的体质很常见,即便的确受了风寒,也不是单纯的表寒证,多数都兼杂积食积热,应对这种情况,不能单纯喝姜汤,因为姜汤虽然可以散表寒,但是也可以加重脏腑积热,火上浇油,相当于得一利而获百害,得不偿失。当然,如果孩子就是单纯表寒证,没有里热,那么姜汤也是有效的。
推荐一些简单的感冒中成药给我的患者,方便用药,及时进行正确的家庭处理,不用等到我开诊。大体使用的规律如下,我只谈症状,患者都能看明白,普及版本,通俗易懂。
感冒初期,发热、咽痛、怕冷、出汗少,分不清风热风寒,都可以用它→四季感冒片。
感冒初期,怕冷、出汗少、头后疼痛、喷嚏、清鼻涕、鼻塞、发热,典型风寒→风寒感冒颗粒或荆防颗粒。
怕冷,咳嗽明显、干咳、痰少、口不干、咽喉不痛、甚至见凉风咳嗽→通宣理肺颗粒。
轻微头痛、前额或两侧太阳穴为主,咽痒咽痛、咳嗽为主、发热不明显、痰少→桑菊感冒片(颗粒)。
咽痛明显、发热、口干、咳嗽、小便黄,典型风热感冒→银翘解毒颗粒或风热感冒颗粒。
扁桃体化脓肿大、咽痛为主、脖子发胀、咳嗽→双黄连口服液或复方鱼腥草合剂。怕冷、头痛发胀、发热、咳嗽急促、严重发作气喘、咽喉疼痛→苦甘颗粒。
咳嗽严重、甚至喘、痰粘或黄痰、发热、小便黄、大便干→小儿定喘口服液。
身体关节痛、精神差、咽喉疼痛干燥、口干、咳嗽、高热、反复发热,多是流感→抗病毒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
流感咳嗽、咽喉疼痛、咳嗽、呼吸声音粗、发热等,但程度较连花清瘟轻→羚羊感冒颗粒。
发热、口臭、大便不畅、黏腻、臭秽、食欲差、腹胀,积食发热→保和丸(颗粒)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发热反复发作,不吃药自己退,退了还发热,食欲差、恶心、头晕、心烦→小柴胡颗粒。
发热、汗少、头沉头痛、身体酸痛、下肢沉重乏力→九味羌活颗粒。
发热、怕冷、恶心、大便稀或腹泻,相当于胃肠感冒里面的寒湿类型→藿香正气水。
平时便秘、火大,突然高热、怕冷、咽喉疼痛,平时体质壮实,不经常感冒者→防风通圣丸(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