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和比喻有何不同?读诗总是弄混淆?帮您总结了三点
前些天,有朋友留言:“芳草已云暮”(出自韦庄的《章台夜思》),是用的比兴手法还是比喻手法呢?
比兴和比喻,这两种手法很相似,确实容易让人混淆。
很多人在网上只能查到它们定义上的差别,然后似懂非懂,等到自己读诗的时候,还是不懂怎么区分。
所以我总结了它们的三个不同点,让您以后不再弄混淆。
在此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比喻和比兴的定义。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兴:既有比喻,也有起兴。
我们可以看出,比兴和比喻在定义上的区别是:有没有起兴。
针对它们定义上的区别,我总结了三个不同点。
1、在比兴句中,一般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而在比喻句中,三者都可以有。
比喻,我们都很清楚,分为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和借喻(只有喻体)。
(1)那么比兴句中,为什么不能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因为起兴的定义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而“他物”就是指“喻体”,“本体”只能通过“喻体”引出来。
如果在比兴句中就出现了本体,就不是“先言喻体”了。
大漠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雪”和“钩”是喻体,“大漠沙”和“燕山月”是本体。
很明显,“本体”不是通过“喻体”引出来的,所以这一句是比喻句,不是比兴句。
(2)那么如果省略本体,只有比喻词和喻体呢?
比如司马池的《行色》。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冷于陂水淡于秋”的意思是,好像池塘的水一样冷,好像秋色一样淡。(这里的“于”可以理解成“比”,也可以理解成“好像”,我们在这里理解成“好像”)
这一句的本体被诗人省略掉了,直接用了两个比喻。
但我们可以根据诗题和后一句的语境,推断出这一句的本体就是“行色”。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句的“本体”并不是由“喻体”引出来的,而是隐藏在诗题和后一句的语境之中。
所以这也不是比兴句。
2、在比兴句中,本体一般出现在喻体之后或者不出现,不会在喻体之前出现;而在比喻句中,本体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出现。
原因还是一样,起兴的定义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果本体出现在喻体之前,那么就不是“先言他物”了。
落花
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有人认为,“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比兴句,用来比喻并且引出“相见时难别亦难”。
但这不符合起兴的定义:本体已经在前面出现了,还需要喻体引出吗?
如果这一句是比兴的话,那么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不是也是比兴呢?
显然,这都是比喻句。
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喻体是“梨花”,而本体是“飞雪”。
本体在喻体之前已经出现,所以这一句是比喻句,不是比兴句。
那么如果不出现本体,有没有可能是比兴句呢?
也是可能的。
比如“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芳草,比喻美好的时光。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但是故人还没有来。
虽然没有出现本体,但是这一句引出了“故人”。
而“故人”,就是诗人的“所咏之辞”。
所以即使没有出现本体,但这一句仍然是比兴句。
3、比兴句,通常不单独出现在文章末尾,但并不一定只能出现在文章开头,而比喻句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比兴的目的是引起“所咏之辞”,而到了文末,后面已经没有内容可以引出了。
而比喻句是可以单独出现在文末的,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再比如“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很多人认为,比兴句只能出现在开头,这也不对。
秋风
比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颈联的意思是:我想见秋风,就像马拳毛抖动想吃边草,就像雕睁开睡眼斜看青云。
这两句没有本体和比喻词,而且既不是在开头,也不是在末尾,但是这两句引出了尾联诗人出门看秋风的动作。
而出门看秋风,就是诗人的“所咏之辞”。
所以这两句也是比兴句。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尾联,比兴句就在文末了,我们还能读出诗人的“所咏之辞”吗?
很显然不能。
这就是比兴句不能单独出现在文末的原因。
但是,比兴句也不是一定不能出现在文末,先秦诗歌中经常出现结兴的情况。
不过前提是开头、中间都会使用比兴,在《离骚》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不展开介绍了。
4、小结
以上三点是我根据比兴的定义总结出来的区别,以便于大家读诗时快速做出判断。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判断某句诗是不是比兴句,关键在于本体是不是由这句诗中的喻体引出来的,如果没有本体,就要看喻体是否能引起诗人的“所咏之辞”(诗人想要表达的事物或者感情)。
当然,您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即使有本体,但本体并不是诗人的“所咏之辞”,这需要单独仔细判断。
以上,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恳请您指出。
文末,我留两句诗给大家想一想,这两句是不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呢?
(1)“锦瑟无端五十弦”。(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2)“天意怜幽草”。(出自李商隐的《晚晴》)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