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偏见

我没有资格教人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这种事没有标准,因人而异。以下全是我的一些偏见,随便听听,不一定适合你。

历史类书籍需要很多史料,然而海量的史料,是组织还是堆砌,差别巨大。最近的一个粗浅的体会,就历史书而言,尤其是中国历史。外国学者文笔通俗,除非翻译不行,否则必然流畅。中国的作者就不一样了,好像不文绉绉体现不出自己的古文功底。少看中国人写的历史书,这是一个粗暴的建议,语感奇差,读一句会被打断三次。

很多中国作者喜欢先硬塞出原味史料,紧跟着庞大的注释。历史就是故事。宏大也好,有趣的细节也罢,引用也好,怎么都好,然而读者的首要需求是阅读上的顺畅。搞那么多磕磕碰碰的注释干嘛呢?这不是学术论文,这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

如果仅仅是硬邦邦的罗列史实,那么根本不需要看书,维基百科足够用了。精准到达。一段历史既然成书应该是有整体脉络的。如何用自己的思路讲史料穿起来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才重要。首先能流畅表达,其次才是写什么的问题。

除此之外,任何作者都难免针对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再不明显字里行间的倾向性是有的。所以,如何解读也非常考验作者。多数历史学者的分析总结并不比算命的强多少。历史没有规律,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成因可能有成千上万,现象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在一个故事脉络里,人们能感知到的事件也只是片段,因为如果要穷尽所有可能因素,即使只是历史事件的回顾都可能完成不下去。而习惯性草率地总结历史规律,通常源自对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混淆。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存在纯粹事实这样的东西,事实都是我们以自有的理解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的结果。举个例子,鸡鸣与日出这件事,远古时代的人会觉得因为鸡叫所以日出,现代人对这样的事实解读会感到可笑,然而,类似的错误解读,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的解读,基本上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又比如,同样一个雇佣关系这样的事实,有人看到了压榨,有人看到了合作。再比如,历史中一些饥荒的发生,如果刚好同时期的人口得到增长,那么蹩脚的历史学者会很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太多不够吃,所以饥荒。紧接着如果当时的政策是限制人口,就会被书写成一种恰当的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历史,论述起来比较抽象。脱离了对人的观念以及人的行为的基本常识的研究,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是很难避免的。最保险的做法是,就当故事读就好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原本就应该把故事写好的历史书经常被作者写成规律探索,而一些打着“从中我们可以学习点什么”旗号的经管类商业书籍,本质上却是故事。但是这也不妨碍人们从这些不可能科学论证的故事里吸取经营企业的教训。这类畅销书典型代表就是《基业长青》。一个好结果,创始人的所有独断都是果敢的,有胆识的,敢于冒险的。一旦业绩下滑,还是这么一个创始人,他就是刚愎自用,不尊重他人意见。这类书总结一下就是,一个企业成了,做什么都是对的。厉害的是,不少精英从中掌握了运营之道。

顺便说到文章,很多所谓增加饭局谈资的社会科学类的知识型公众号,标题里通常含有“为什么”三个字,图文并茂,有数据有图标,居然能一本正经告诉你比如说为什么川菜能遍布全国之类的吧。我觉得基本都是胡扯。这类文章通常都是四处搜索拼凑的,并无严密逻辑。不过抛开这些,这些“知识”应该是能在饭局上让人显得颇有见识,如果能够做到行文流畅的话。

好奇心话题通常只有在自然科学里才值得一看。是的,我的偏见。

既然都说到这了,我的另一个偏见,在整个微信公众平台,每篇文章都十万+阅读的号,几乎都是垃圾号。肯定有些例外,但在当下这种全民微信的情况下,这么判断几乎错不了。

小说或者非虚构,也就是从头到尾有故事的,通常不会有太多的阅读困难,再怎么着有个故事在。人类喜欢故事。而多数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有时候就像音乐人的专辑,并不是每一首歌都值得你听。这些书并不坏,前面非常难熬,完全可以跳过去,也许只是中间的某些部分正是你能看明白的。如果是杂文类的就更随意一些,随便翻翻。总是希望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才算是看过,这不是个好习惯,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因为前一部分的障碍而放弃了其中不错的内容。

而那些总是显得干货十足但在搜索引擎里一搜就有的材料堆叠书或者文章,基本是可以抛弃的。当然,如果你是在考验自己的记忆力或者想要炫耀自己不用搜索引擎也知道某某年发生了什么事,可能也是一种建立自信的方式。

读书应该是愉悦的事情,专业的学术类的书籍暂且不论,面向大众的书却不说人话的占所有图书的90%应该是有的。所以,避开这些垃圾是珍惜生命的表现。再重复一遍,如果一本书读起来艰涩难懂,基本就是作者水平有限。千万别告诉我作者是个大师,大师牛逼却无法流畅表达,那就请把这份深邃憋在自己身体里,独自在角落里牛逼好了。

怎么挑书?通常来说有三种比较粗糙的方式,看作者、看出版社、看评价。其中评价不只是看总的评分,看一些读者的反馈,当然这不保险,一来有刷评价的,二来很多读者要么见识有限一顿猛夸或者乱批一通。有试读当然是最好的。另外,不要太过相信权威书单之类的东西,如果你真爱阅读,找书摸索的过程也是一种锻炼。未来自己挑到好书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看个简介,再看作者,再看出版社,再看哪些人推荐,推荐语写的什么,基本就有答案了。

另外,刷刷微博看看公众号看看视频并不见得比读书更没营养,况且为什么需要从中得到什么营养啊?消遣高兴就好,玩游戏也不错。要是看了一些狗屁不通的垃圾书,不仅脑子中毒还浪费时间,不如看几个搞笑视频。

未来只有因为工作而不得不多看几本书的人才可能是保持读书的习惯。我没觉得这是什么坏事,人们越来越懒得看那么多字,但是现在的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比互联网出现之前多得多。书也只是资讯的一种承载方式而已。一些腐朽的知识谈什么深度和品质,别扯了,一本破书翻来覆去解读,也就是自high而已。

所以,我对阅读的终极偏见,没什么事,没必要看书。


上篇:5分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