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推荐:走访羊舍(散文)——赵言奇
走访羊舍(散文)
作者 (赵言奇)
站在冰冷的雪地上,我拨通了老马的电话。奇怪的是,对方传来一个女人的说话声:"他不在,送奶去了。"我知道,这个拿老马手机的女人,一定是老马的妻子,于是,便又问了一下如何才能找到去她那里的路。因为,吃过早饭后,我走了好几里路,也没有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她说,我出去上大道迎一迎你吧。就这样,我在大道边站着等,不时的向四周张望着。
过了几分钟,我老远看见有人从一个胡同走出来往道两侧张望。我猜她就是老马的妻子,便举起右臂挥动几下,向她示意,并且开始向那个地方走去。
按老马说的地理标志物,应该有红旗插在那里,我走过去,还真看到了。先前没看到,是因为把道的东西方向搞错了,所以,压根就没往那边瞅。
我走近她,打过招呼,便随她往羊舍走去。
前几日,我和老马联系过了,他在我这里办理了一份意外险,是续保的,我想把保单送给他,因为无法送达。最近,他养的羊,陆续产羔了,他一直守在羊舍里,不能回楼里享受好生活。
三天前,我和他通了电话,那天刚下雪,他说,有三只母羊产羔了,还有五只母羊也快到产羔的日子啦。估计最少还能产10只羊羔,或许还能多一点,因为,一只母羊最少产两只羔,个别还会产三只羔。为了保证母羊产仔顺利,老马要经常烧些温水,给羊饮用。我对他开玩笑说,你一定要好好侍候月子。
一说起羊,老马兴致勃勃。他告诉我,养羊,让他觉得生活很有意义,他不愿意象别人那样。一天无所事,整天站在外边晃当,什么也不做。
他的话,我很赞同,对他养的羊,也产生了兴趣,就对他说,过三两天,抽空去他的羊舍看一看。他欢迎我去,还大致说了一下羊舍的位置。这不,我今天早饭后就溜达着走过来了。
老马的羊舍,是一个五间的砖瓦房,外加一个简易棚子。那房子买了有二十多年了,那时花了四万多,换房盖花了一万来块。据说,那地方快拆迁了,目前估价,能值五十万左右。
我随老马的妻子,走进了院子,在房角处,有一只羊横在那,看着我们叫了几声。我说,这羊是在这欢迎我呢,还是饿了,早上没喂它食吧?
老马的妻子说,可不咋的,还没喂呢。
我走进简易棚,看见里面的羊大大小小的有三十来只。见有人来,它们就都向我们走过来,在围栏边排成一字抬头瞅着。老马的妻子拎起一个袋子,把里面的干杨树叶子倒入围栏边的食槽子里,羊就开吃了。我拿出手机,录了一下它们吃食的样子。一边拍摄,我一边问,是不是还要喂它们一点水和精料呀?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正在这时,老马回来了。他走进羊棚,我们说了几句话,他又领我到羊舍转了转。在一个屋里,有几只羊单独养着。有两只母羊肚子挺大,用绳子拴着。有一只母羊的乳房又大又长,乳头都快贴到地了。还没产羔呢,乳房就那么大了,真的很有趣。
在羊堆儿里,有一只羊的头是烟色和白色相间的小羊羔,老马说,这是普耳羊配种产的羔。旁边有一只全身毛是烟色的羊羔。老马说,这只羊羔是纯色的普耳羊。老马养的母羊,都是用别人家养的种公羊交配的,光配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们最后去的那个屋,里面有两个用木条做成的笼子,里面是些小羊羔。有两只刚岀生一天多,就活蹦乱跳的了。我用手机拍摄了一圈,还给那刚出生的羊羔弄了特写。
屋里有一个床,老马让我坐那上面,他自己坐在桌旁的椅子上。桌上有一台显示器,屏上是那只乳房又大又长快要生产的那只母羊。
老马介绍说,我这羊舍安了监控,好多个摄像头。他一边说,一边用摇控器演示了一番。我看到,屏上的画面变成了四个小方块。老马说,安装了监控挺方便的,不用总往母羊那屋跑。看到它要生了,过去帮着忙活一下。我问他,母羊分娩还需要人帮助吗?他说,要用加热器给羊羔烤一烤身上的毛。说着话,他顺手指了一下放在屋角落的小太阳电热风。
老马告诉我,还有四只母羊要产羔了。都产完羔,加上原来产的,能达到最少44只。养一年,这些羊长大了,每只能卖到一千三百元或更多一点。收入蛮不错的。再加上平时倒一点大羊卖,见利就走,也能赚一些。毛羊16元一斤,倒腾点玩,也能有些收入。
老马的脑瓜很好使。他三十二岁从拜泉老家来到东宁这地方,以卖豆芽子为生,占稳了脚跟儿。几十年辛勤劳动,不仅购置了房产,给孩子办了婚事,还给他们买楼,汽车和家用电器等。如今,岁数大了,他把做豆芽的专利技术转让给别人,也收入了一笔钱。现在羊肉贵,销路好,他又开始养羊喽。
我们聊的挺好,我也学到了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长了知识,开了眼界。
在我将要离开那里的时候,我从随身背的小包里把保单取出来交给他。老马从兜里拿岀几张红票子,从中抽出两张递给我。他说,把我老伴的保险也续上。一年也没几个钱儿,有个保障好哇。
我说,回去看一下,然后再办理。
我起身告辞,老马说,外面挺冷,我用三轮车送你回去呀?我说,不用,自己溜达走就行。
从老马的羊舍出来,老马一直送到大门外。
雪后天刮风,有些雪被卷起来,直往脖子里灌。我把羽绒服的拉锁往上拽了拽,然后,和老马打了个招呼,然后往市里走去。
(原创)2021年1月18日子时写于黑龙江省东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