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女人

邻人曾先生是国家高级评茶师,专门从事茶叶研究数十年,与我一向交好,常有晤叙,总难免关乎茶。我从他那里得到了许多茶的知识。每逢产茶时节,或有所得,必邀他一同品味。坐下时,经常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或而山水,或而风情,或而时局。在享受佳茗美味的同时通过彼此的眼睛和思想延伸了认识,这是以茶会友的一大乐趣。
一日,曾先生提及,林语堂对茶也很钟情,曾经以女子比佳茗,“十三、四岁则太嫩,十七、八岁太老,十五、六岁最宜”。如果以茶青(采摘后未经加工的原茶)而论,是很有道理的。成茶的品质,评茶师在审核评定时,通常要从形、色、香、味、口感等几个方面分别予以打分,后以综合分高低定级。如果茶青太老,茶品的颜色和形状肯定不匀,在视觉上有碍美感;而且,太老的茶青制成的茶品,茶味浅淡,涩味显浓,会大大影响茶的品质。这样,即使高明的茶师,也是无法做出好茶的。嫩的茶青就不同,它的形状均匀、富有弹性、色彩纯洁。让人悦目赏心,相对来说,成品后香气更加清纯、味道特别醇厚。所以,制好茶只宜选用成熟而不老的茶青。
但是,我以为林语堂先生的观点只适宜对茶青的要求,至于评判佳茗,则未必然。善于茶的人面对佳茗,首先是观其形色,依次是闻其香,察其水,舔其味,感其韵。佳茗也,形色期待悦目,香气应是清幽,口感当无羞涩,味道必有回甘,韵气只在不俗。
事实上,几乎所有品种的茶青都苦且涩。然,佳茗,涩绝不能有,茶而涩,非是佳茗;苦则不可无,因苦生甘也。为此,茶师要设法驱除羞涩。我详细观察了乌龙茶系列白芽奇兰茶的制作过程,深感其流程的精细和技艺的微妙,仅最后一道工序——烘焙(干燥)来说,为了去除水分、保留香气、驱除涩味、突出口感;茶师要对半成品茶进行烘焙,这里讲究慢火慢焙,就是用炭火在相对恒定的温度下烘焙,时间要十几、二十小时。整个过程茶师都不能离开,因为必须随时调整火力、定时翻整茶叶,彻夜不能合眼。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这样做出来的茶品才可能尽去羞涩,滑润爽口、持久回甘。现在人们为了降低成本,基本上都采用机器调设来焙制;但是,用机器焙制的和人工烘焙的总难媲美,其中缘由诸多微妙,不可全解,这或许是上天故意用来考察人的心性吧?
娇嫩而苦涩;这似乎少女吧!甘醇而爽口,弥久而犹新;如果说女人,应是稳重而善解人意,妩媚又风情万种,知趣且层出不穷。这分明是少妇才有的品质,少女又岂能有之?
再说韵味。好茶有韵。当你用心去品尝佳茗时,享受其清香和美味之余,还可能有一种超逸而旷远的发现,虽然只是微微淡淡,似乎来自不知,其觉若恍惚,其态不可捉摸,其形不可言喻;宛若天外的物事,怎地飘进了茶壶?没错,就是这样的感觉。我请教过许多专业人士,他们都十分肯定了这种现象,却没有人能用文字来定义。是啊,天外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世间有的,人们又怎能详尽的了解呢?我也不能,所以才用这样的形容比喻。但是,我大致知道了这种韵味是如何来的。韵好的茶首先必须产自高山,要一定的海拔。那里,山色茂盛,雾气四时,清风孕起,飞禽相闻,喧嚣不见,尘俗远离。除非采茶人,一年中不大可能有人登临。这样的地方,应该就是古人说的仙人出现的境地吧!茶在这里,就是经过清气和雾气的长时间浸淫后,才有了超然的气韵啊!这就像是雪莲只在绝壁成长、凤凰非梧桐不栖。珍贵的品质总稀少,使人们不能轻易得到。不知道我们的先人是怎么发现这个奥妙的,不然没有理由花费大量劳作的代价把茶树种到如此高的地方。这里的茶青才像天生丽质的少女,不用说音容肤色如何姣好了,难得的是一种超然不俗的气质。
然而,这种品质在制作过程中是很容易被毁损的。在一个生产季节里,采摘茶青的最佳时间不过三五天而已。原因是茶叶自身的成熟期短暂,而且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到成茶的品质。所以,高明的茶师观察气温、光照、风向、湿度等各种情况的变化,确定采摘茶青(采青)的最佳时间,调整萎凋(晒青)、摇青(去水)、杀青、揉捻、烘焙(干燥)各个环节的时间和动作尺度。目的是去除羞涩、酿造香气、成就甘醇。整个过程的繁琐和微妙,实在难以言尽。他们的工作就像是为莲藕洗去污垢,为美丽的少女披上嫁衣,为画龙点睛。正是大自然的天工加上茶师的巧夺,世间才有佳茗。
佳茗有灵性,如果用心去感受,完全可以察觉。此时的您,倘杯在手,不妨放下俗务烦劳,凝神杯中佳丽,她为您奉献的不只有芳香气味、滑润抚摸,更可贵的是持久的甘醇和飘逸的韵气。如此看来,以少妇比佳茗,并不贴切;人总要食烟火,哪来超凡气韵?倘若真有,也是通过持久的修德与自律,明了不能失却天赐的最美的本质,即使风雨霜雪的侵辱,而用十分的呵护固守;并用智慧删却了多余的羞涩成分,才能成就的。只是,像这样的佳丽,又哪里去寻找?古诗中的“窈窕淑女”吗?抑或徐志摩的梦中知己?“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古代的雅士大多喜欢佳茗,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吧。
茶,如女人!女人,尽如茶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