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冬季时病的诊治经验
一切外感病,称时病,
也称六气为病,
二者是统一的。
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
一年十二个月,
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
即风、火、暑、湿、燥、寒。
学习祖国医学,治疗急性病,
要掌握这个规律。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这四个节气六十天,
叫做初之气,
主厥阴风木。
此时的外感病,称风温、春温。
亦有应温反寒,而病寒疫。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有人说:有伏邪者叫春温,无伏邪者不叫春温。他们对《内经》这句话理解错了。我认为经文原意,应是指人的体质衰弱,冬天不能抵御寒冷,春天也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必然要生病。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春分
谷雨
清明
立夏
这四个节气为二之气,
主少阴君火。
吴鞠通《温病条辨》自序:
“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
指的就是这个节气,其病多属温热病范围。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小满
夏至
小暑
这四个节气为三之气,
主少阳相火,
叫做暑病。
积温成热,积热成火。
到这个季节,外感病多在暑症范围。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大暑
处暑
立秋
白露
这四个节气为四之气,
主太阴湿土,
叫做湿温。
这是多雨的季节,
这时的外感病,多属湿温。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这四个节气为五之气,
主阳明燥金,
叫做秋燥。
这个季节,雨水少了,
自然界万物枝萎叶黄,
干枯了,因谓之燥。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这四个节气为终之气,
主太阳寒水。
这时候,伤寒病就多了。
但冬阳偏胜,
气候应寒反温,亦有冬温。
六气(淫)为病,年年如此。
气候正常则发病少,
反之则发病多一些,
环境卫生好,可以减少四时的流行病。
下面,就六气为病的特点,
按四时分别做一些具体说明。
冬季时病
冬季应寒不寒,气候温暖,
人感受其气而病者名冬温。
冬温治法可与风温治法互参。
其症状类似伤寒,但脉不紧,头痛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心烦,小便赤,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浮数,舌红苔白燥或黄,古称外寒内火,宜凉解之法,可用麻杏石甘汤。
咽痛加僵蚕、桔梗、射干,咳甚加前胡、象贝、枇杷叶,痰多气促加瓜蒌、莱菔子、苏子,头痛加薄荷、菊花、荆芥穗。
若失治或治不适宜,邪气转化深入,则分入气入血随证施治。若脉浮紧,无汗烦躁,头疼身痛者,可予大青龙汤。桂枝量只须数分,切勿过重致衄。
若四五日不解,气分大热,大烦大渴,汗出热不解,亦可用白虎汤,脉虚大者加沙参。
若表热未解,里热又结,腹满便秘,心烦无汗,舌红苔黄,可用凉膈散表里两解之。
若见少阳证亦可予小柴胡汤去姜枣和之,或大柴胡汤下之。
四时皆有,冬日较多。
张仲景著《伤寒论》,未分季节。
柯韵伯说: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浅者便是中风。此说法颇客观,符合事实。祖国医学对于六淫为病,有中、有伤、有感、有冒,无非分别病之轻重,作出治法之缓急。伤寒诊治法详见《伤寒论》。
冬季感风寒轻者,头痛身痛不甚,微恶寒发热,咳嗽鼻塞声重,胸膈满闷。华盖散、九宝汤可以选用。
华盖散方:麻黄、苏子(炒)、杏仁、桑皮、茯苓、橘红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九宝汤方:薄荷、苏子(炒)、麻黄、杏仁、桂枝、陈皮、大腹皮、桑皮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暴寒伤肺,喘嗽鼻塞痰壅,宜三拗汤。
三拗汤方:麻黄二钱,杏仁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小孩酌减。
外寒内火,肺气郁闭,而喘甚者,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法半夏。
外寒内火,咳而微喘者,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寒饮,胸满喘嗽,宜小青龙汤,兼烦热者加生石膏。
水饮上逆,喘咳,面目浮肿,宜葶苈大枣泻肺汤。
冬季感风寒兼伤食,肠胃失和,胸腹满闷或呕吐,或腹痛下利,宜藿香正气散。痛甚加吴茱萸,呕吐甚加白豆蔻,生姜引,水煎服。
冬感风寒,内夹湿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腹胀满,不思食,或呕,恶水不欲咽,大便不利,或关节痛,或重,此乃表里皆病,症状复杂,宜用五积散,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本文选自《蒲辅周医学真传·外感热病传承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薛伯寿,薛燕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