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日记》:季羡林,熬的时间长了,剩下还活着的就成了大师
相比长一级的师兄钱钟书而言,无论声名或是才学,季羡林都远远不及,只是几十年过去,昔日才子佳人大多作古,活着的,便成了国宝,所谓物以稀为贵。自然,季羡林也委实是大家,单单看图书馆里季羡林工作室的藏书就晓得季老必然是学贯古今的博学者,附注里列的著作也无不彰显季老的学术成就。然则,如其说钱钟书的才华我辈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季羡林的成就倒是并非不可超越。
胡适说,非要第一等的聪明人,下第一等的苦功夫,才能有所成就,然即便在第一等的聪明人里,也该再分个甲乙丙丁出来,甲等的是天才,远远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他们的境界凡人再努力也是不可至,比如钱钟书,这些人注定是传奇,乙丙丁则不然,倘若佐之以名师,时机,方可成就一番事业,然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便没甚希望,此生可休矣。大多数人,其实可以归得此类。
拖拖拉拉的看完《清华园日记》,季羡林在隔壁的园子里也整日为了考试而惶惶,虽未明提,但考场作弊之事似乎普遍尤甚于今,刷课的频率不低于我一学期的跷课,有集体“大刷其课”去看礼花而导致教授大光其火临时决定考试的,有考试之前秉烛夜读的,有成绩低于预期而骂老师“混蛋”的,写论文也是一路乱抄,还有无聊得一日打牌而后大睡其觉的。连毕业时分的离情和迷茫也都类似。于是,感慨,原来,同学少年都此般。
做学问,只要可以耐得寂寞,终究会有所成就吧。清华园毕业的季羡林,学术也并无所长,甚而会担心无法推研,德国之后,才是其学术之路的起点。想起徐志摩说,他离开美国之时和刚到美国之初并无差异,都是一般的草包。说的便是这回事。总之,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关键是你真的肯坐冷板凳,狠下心读几年书,面包牛奶就都有了。不必要太聪明,亦不需太努力,要的只是偶尔的坚持,一点子的倔强。
无论季老的初衷是什么,在励志方面,这书算得上是上乘之作,想像现今著作等身,名扬海内的大师,当年也是和自己一样迷茫而无知,只不过经历了德国的几年博士,严谨治学,才终有所成,果然有所谓的天道酬勤之说,而且,还不必要到悬梁刺股的地步,你看季羡林,不也是会刷课睡觉,打球,看礼花,也不必聪明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地步,季羡林学了法语不是也很快就放弃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