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流概况
河源
湘江之源,旧时有二种说法,一说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的海洋山(古称海阳山)。《水经注疏》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清钱邦芑的《湘水考》记载:“湘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山居灵川、兴安之界上,多奇峰绝壑,泉水之始出也,其流仅可滥觞。”二说湘江发源于唐公背岭等处大山。唐兆民的《灵渠文献粹编》记载:“历史上著名的海阳山,并不是指那位于海洋坪田畴间高不过20丈,周围不到1里的龙母岩,而是指……逶迤于兴安县城西偏南的宋代称柘山或称郁金山,现代称唐公背岭、香炉界、东山及绵亘于兴安县、灵川县界上的长岗岭等处的山。山南有流经富田垌、毫溪田等地至太平堡,此即湘江源流,称西波江。”
1985年,广西水利电力厅与广西水利学会组织对灵渠的考察,根据历史资料、地形图及实地考察成果,对湘、漓二水之源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确认湘江应源于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海拔899米。河源称上桂河(也有称白石河)。
2011年,湖南省水利普查办在开展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时,对湘江干支流关系进行核实、调查;受水利部水文局委托,南京水利科研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湘江苹岛以上干支流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复核。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认定,湖南省蓝山县至永州市苹岛河段(即潇水)为湘江干流,湘江源头在蓝山县;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苹岛河段(原湘江上游)为湘江支流。湘江干流在最上游(蓝山县境内)称大桥河,蓝山县往下游永州苹岛河段一般称潇水,永州苹岛以下称为湘江。
广西段
以较流行的观点,上桂河为正源,湘江干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西源上桂河自南向西流经石柱、岩门前,有三友、白石两条小河自东流入。经鳌头、大路口,穿大龙岩(长800米),又穿小龙岩(长1000米),于下牛坪岭屯以南500米处出岩洞,恢复明流。深江自左侧汇入后,进入上桂峡水库。出水库经上桂至石枧背。以上河段称上桂河或东河,亦称白石河。继续西流,有海洋河自南汇入。上桂河长69公里,较海洋河(长57.7公里)、西波江(长55.5公里)均长,故按照“河源唯远”原则,上桂河应为湘江主源。因旧时曾以海洋河为湘江主源,故海洋河汇入上桂河后,仍称海洋河。河道折向北流,经高清镇至堡里,西波江自西注入,后称湘江。续向北流,至分水塘,遇灵渠的大、小天平坝,部分河水引进灵渠的南渠,部分河水引进灵渠的北渠。余水从大小天平坝溢流泄入湘江故道。续向北流,经兴安镇东缘,折往东北,经塘市、渠口,有漠川河自东汇入。续向东北流,至界首,西北有古留河汇入。至此出县境进入全州县。境内流域面积1117.3平方公里,河长80公里,平均坡降3.6‰,平均河宽91米。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境内,湘江自兴安县界首入境,流经凤凰、绍水、才湾、枧塘、城郊、永岁、黄沙河、庙头等8个乡镇,于庙头镇的岔岗流入湖南东安县境。境内控制总流域面积6710平方公里,县内流长110.1公里,河面平均宽度约180米;最大洪峰流量6890立方米每秒(1976年5月15日),相应水位157.209米,多年平均流量201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0.2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087.7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3.41亿立方米,河床坡降0.05%。
湖南段
在湖南省永州市境内,西源自东安县渌埠头入境,汇集紫水、石期河、潇水、应水、白水等,流经芝山、冷水滩,最后由祁阳唐家岭的九洲流向常宁市。境内流程227.2公里,自然落差55.3米。湘江水量丰富,入境流量283.55秒立米,出境流量774.5秒立米,是境内最重要的水路交通,也是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
在衡阳市境内,自永州市祁东县归阳镇清塘入境,依次流经祁东县、衡南县、常宁市、市区、衡阳县、衡山县和衡东县,从衡东和平村出境进入株洲市。境内长226公里,占湘江在湖南境内里程的39.7。境内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一级支流有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
在株州市境内,湘江株洲市区段由天元区群丰镇湘滨村湘胜排渍站(芦淞大桥上游7.2km处)入境,由马家河出境,长27.7km,占湘江株洲段总长的31.8%。沿途接纳了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几条小支流及位于河西开发区的徐家港、易家港、陈埠港等小支流。
在湘潭市境内,湘江流经市区岳塘区,入湘潭县。在湘潭县境内,湘江经衡东、衡山两县入县境,沿县东侧边界向北三入三出,形成南、中、北三段:
南段从衡东、衡山两县边界流入县境茶恩寺乡龙井村三冲子。过2.2公里,向阳渠水西来汇入。向阳渠系樊田港水上丰至先锋段人工渠化,并另辟入江口。又过0.8公里,合樊田港水(又名湘衡水)。港口有湘衡桥,江中有黄藤洲。樊田港水源于衡山县龙潭冲,境内长16公里,流域面积149平方公里。北流折东7,2公里至郭家洲,潭口港水北来汇入,入口与湘江形成对流。潭口港水源于柱塘铺乡五龙山南麓兰冲水库,全长19.4公里,沿途纳桥头湾、罗家坝、深塘、罗家洲4水,流域面积196平方公里。又过0.8公里纳朝阳渠水。朝阳渠是1971年将潭口港中下游地段改造而成,又东流2。9公里,合连家港水。再东流0.3公里入株洲县境。该段长14。2公里。
中段在株洲县境内由东折西,在县境上马乡赤湖村白沙洲二次入境,成“S”形走向。西流1.5公里至金沙亭,南接向东渠水。向东渠为县内最大的撇洪渠,系1972年将紫金河改造而成。紫金河,亦名茶园水,或称杨家洲水,发源于五龙山北麓,长30.8公里,沿途纳石坝口、三阳坝、郭家湾、三大桥4水,流域面积297平方公里,是从发源到入湘江都在境内的最大的一级支流。又西流6,9公里,涓水南来汇入。湘、涓交汇之滨为易俗河镇。又西稍北2.2公里,西接涟水入湘潭市区。该段长10.6公里。
北段经湘潭市折向东北,在县属和平乡金井村竹埠港三次入境,西纳竹埠港水。此水源于响水乡水口山,长26公里,流域面积63.1l平方公里。又北流1.5公里,西汇渣埠港水。此水下游于1970年经入工改造为争光渠。又偏西流11.5公里至九华乡板石港,南纳板石港水。1969年,板石港下游建成渠道,名湘江渠。又北流2.8公里,于黄家湾南合下港水。再流1.9公里至船形山下的王家坝入望城区。该段长17.7公里。
湘江流经县境总长42.5公里,在茶恩寺乡以上汇入的客水面积为71979平方公里,流经县域的多年平均客水量为549.49亿立方米。沿江多平原、岗地、低丘,河床多卵石、泥沙,水质较清,河道坡降为0.022‰,一般水位水面宽460-750米。湘潭市小东门水位测量点多年平均水位31米。年内水位变幅一般在7.29-12.43米之间,最高水位多出现在5-6月,最低水位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实测断面平均最大流速为1.77米/秒,最小为0.66米/秒。四季可通300-500吨级客、货轮。洪水期间,常受洞庭湖洪水顶托,易造成境内主要河流泛滥成灾。
在长沙市境内,湘江干流自湘潭县昭山流经长沙县西南边境,经九曲黄河、暮云市、东窑港入长沙郊区大乡。在长沙县境内流程10.5公里。然后由南向北纵贯市区,经望城县乔口出境。经过市境的长度有74公里,其间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条,其中较大的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沩水。
在湘阴县境内,湘江劈县境为东、西两部。干流自沙田乡观音阁人境,沿铁角嘴、窑头山、躲风亭、樟树港、湾河至濠河口后分东、西2条支流。东支绕城西垸东面,经老闸口、三汊河、城关镇、黄猫滩、老鼠夹至芦林潭;西支绕城西垸西面,经东港、刘家坝、新泉寺、魏家湾到临资口(旧名临泚口)与资水东支汇合,再经沅潭、杨雀潭、万家台、蛇口子至芦林潭、琴棋望至增挡进入岳阳县境,注入洞庭湖。
该江流经湘阴县境7个区(镇)的1个乡(镇),全程108。8公里(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东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芦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常水(下同)河面最宽1460米在躲风亭;河面最窄处500米在濠河口西支入口地;城关水文站适中处河宽678米。河床高程,无一定坡降,随各处地理状况和水流冲刷程度而异,有的下高上低,也有中低两头高。如濠河口东支入口处,自1957-1982年,加深5。89米,高程负达2.5米;而其下游3.7公里处的熊家棚河床、12公里处的城关水文站河床,却分别高达4.41米和16.79米。
水系水文
水文特征
湘江水系通航支流31条,主干流通航里程660公里。湘江流域年降雨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降雨多集中于春夏两季,4至6月为多雨季节;雨季湘江水位上涨,主要年份最高水位出现于4至7月。湘江及其支流多漫滩,枯水时期,河滩高出水面,洪水期均被淹没;湘江水位的特征为,洪水一来,河水暴涨成灾。
水系
湘江流域水系发达,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河网密布。5千米以上的大小支流有2157条,其中一级支流12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16条,其中潇水、耒水、洣水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最大的为潇水,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二是左右岸水系不对称。右岸支流发达,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浏阳河和捞刀河等大支流均来自南面与东面山区,由右岸汇入干流,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2/3;左岸支流有祁水、蒸水、涓水、涟水和沩水等,均源于衡邵丘陵区,除涟水流域面积过5000平方公里以外(7155平方公里)外,其余多短小,水量也不及右岸支流丰富,从而使得湘江发育成为一个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三是支流水库众多。湘江支流共已建成控制性枢纽工程11座,包括涔天河、双牌、欧阳海、洮水、东江、青山垅、酒埠江、水府庙、株树桥、官庄和黄材等大型水库,库容均在1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东江湖总库容达91.5亿立方米,水库集水面积之和达2.6万平方公里,占湘江面积的27.4%。2012年8月开工改扩建的涔天河水库库容将达到15.1亿立方米。
水文
流量
湘江水量充沛,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据出口控制站湘潭站监测,湘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91.6亿立方米,其中湖南境内696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水资源量的88%。年平均流量2050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流量20800立方米/秒(1994年6月18日),最小流量100立方米/秒(1966年10月6日)。从时间分布看,3~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6.6%,其中5月占全年的17.3%;8月至翌年2月径流量占全年的33.4%,其中1月仅占全年流量的3.3%。这一趋势与流域降水周期变化基本一致。从空间分布看,边缘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区多于盆地与河谷平原,植被良好的山丘区径流明显增大。年最大流量为平均流量的10倍,年最大流量为最小流量的210倍之多。全流域径流量有东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三个高值区,分别是浏阳河上游山区、洣水上游罗霄山和潇水上游山区。从历史变化看,过去较长时期,湘江流域年径流量总体上没有明显升降趋势,除个别年份存在明显增大或降低趋势外,其余年份都仅有微弱变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径流量普遍较少,后期有回升趋势;70年代初期比较稳定,中期相对较高,出现了1975年的特大暴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径流量普遍比较稳定;90年代又持续上升,但局部有严重干旱现象;近10年径流量基本稳定。
洪水
湘江是长江流域汛期最早的支流之一。长江三峡建成前,每年4月便可出现年最大洪峰,且汛期降水集中,多暴雨,连续3~4天的小范围暴雨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甚至持续4~7天的大范围高强度暴雨也经常发生,导致整个流域暴雨洪水频繁。主要特点有:一是多发高水位洪峰。受夏季风和流域地势起伏影响,持续性暴雨往往覆盖整个湘江流域。支流洪水呈山溪性河流特征,陡涨陡停,次峰历时1~3天。干流中下游洪水多为肥胖单峰型,次峰历时10天左右,且多发高水位洪峰:一方面由于支流持续暴雨使土壤含水量饱和,河床底水位较高,易形成洪峰;另一方面,中下游洪峰受长沙段和洞庭湖高水位的层层顶托,江水宣泄不畅,进一步抬升了洪峰水位。二是洪水传播速度变幅大。正常洪水年份,湘江从上游老埠头—归阳、归阳—衡阳,各需时17小时,从衡山—株洲、株洲—湘潭、湘潭—长沙,分别需时16小时、6小时和8小时。而高洪年份,洪峰抵达各站的时间均大幅缩短。如1994年6月特大洪水,洪水从老埠头到归阳再到衡阳分别需时3小时和9小时,比正常洪峰传播时间缩短14~8小时,而衡山、株洲、湘潭、长沙各站洪峰出现时间仅差1小时。三是洪水形态复杂。由于流域内支流和水库众多,洪水形态与发展过程复杂。上游由于有双牌水库下泄流量与干流汇合,再加上区间流量不断叠加,洪水呈复式双峰洪水过程;下游长沙段回水与株洲下泄洪量在湘潭站汇合,形成峰型矮胖洪水。
泥沙
湘江多年平均含沙量0.172千克/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1140万吨,在洞庭湖4大水系中,含沙量居第3位(排序依次为:澧、沅、湘、资),输沙量居第2位,属少沙型河流。受南北气候差异、地势起伏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湘江泥沙具有较为稳定的变化规律:一是含沙量和输沙量呈现“两个递增”趋势,即从边缘山地向流域内部递增,从上游向中下游递增:上游含沙量不大,以颗粒状的推移质为主;中游含沙量逐渐增加,达到0.1~0.2千克/立方米,以微粒状的悬移质为主;下游泥沙相继淤积成为沙洲。二是输沙量多年变化与河川径流基本一致,即输沙量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流域面积较小的河流Cv值大于面积较大的河流。三是输沙量与流量的年内变化基本一致,4~7月暴雨冲刷地表,河水含沙量大,输沙量一般集中了全年总量的63.2%。近几年,湘江干流泥沙变化呈现出一正一反两个趋势:一方面,湘江干流含沙量不断增加,且河床淤积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与40年代相比,湘江含沙量增长了5倍,河床较50年代普遍淤高0.6米,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三峡蓄洪后这种状况已经改变。另一方面,河道过度采砂,导致河床下切,危及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据水利部门统计,21世纪初湘江干流年开采量约3000万吨,造成同流量条件下水位下降。据调查,湘江25米水位以下河床平均下切2.3米,与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相比,湘潭站500立方米/秒流量情况下,水位降低1.1米以上,长沙站降低0.7米左右。
主要支流
在寻乌县境内,主要支流有上津河,在两县交界前汇入湘江。
在会昌县境内,主要支流如下表:
会昌县内主要支流
|
河名
|
集水面积 (平方公里)
|
河长
|
比降%
|
多年平均流量 立方米/秒
|
落差
|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
永隆
|
179
|
55.5
|
0.4
|
3.58
|
189
|
1.13
|
板坑
|
168
|
41.5
|
1.2
|
3.36
|
509
|
1.06
|
官丰
|
155
|
34
|
1.2
|
3.1
|
573
|
0.98
|
石坝
|
151
|
30.6
|
1.6
|
2.84
|
445
|
0.9
|
展开全部
广西境
湘江主要支流,广西境内支流众多,主要有灌江、宜湘河、万乡河、漠川河、石塘河、建江、白沙河、咸水等。
兴安县境
海洋河,是湘江支流,发源于灵川县境内海洋乡龙门界,属海洋山脉,自南向北流,经过大江村、腊树脚、水头,进入兴安境内。经庙脚至石枧背汇入上桂河。河源高程1017.5米。河口高程255米,境内河长5.5公里。平均纵坡3.6‰,平均河宽10米,流域面积91.4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82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0.26亿立方米。
西波江,是湘江的支流,发源于护城乡新源江以东海洋山脉的百头岭。流经高尚乡的丰全、富田洞、石岩寺、毫溪田,折向东流至堡里,穿公路桥后即汇入海洋河。河源高程1310米。河口高程250米,河长23.5公里,平均纵坡5.45‰,平均河宽60米,流域面积8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
漠川河,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漠川乡南面的盘皇殿以西的第二峰,自南向西北流,经车田、何家折向北流至岱脚,先后有矮江、显里河自西汇入。续向北流,经长洲、榜上、保和有苦竹源、黄竹源两条河自东汇入。至冠山又有协兴河自东汇入。续向北流经桩子田、董家堰、洲上至渠口入湘江。河长60公里,平均纵坡3.27‰,平均河宽80米,流域面积416.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9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4.3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24万千瓦,可开发1.45万千瓦,已开发0.31万千瓦。含沙率0.871公斤每吨,年流失量32.66万吨。流域的中、上游植被差。因20世纪60年代砍伐严重,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1985年5月27日的大暴雨中,白面至长洲10多公里的河流两旁的山上崩塌两千余处,下游河床平均增高1米左右。
全州县境
灌阳河,简称灌江,古名灌水。是境内湘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灌阳县海洋山系的猪婆岭,源地高程1362米,总流域面积2285.7平方公里,县境流域面积412.7平方公里,河段长32.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7.1立方米每秒,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8.583亿立方米,河床坡降0.1%。主要支流有璜溪江、新富江。灌江自灌阳县上马头入境,流经两河乡的白水、两河、五桂岭、源东、枧塘乡的东江、高峰、城郊乡的邓家埠、绕山,在水南汇入湘江。灌江原可通木帆船到灌阳,现仅能通木、竹排。1958年在两河白水修建灌江引水渠,流量达25立方米每秒。
新富江,古名深浦源水,是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灌阳县海洋山系的宝盖山东,源地高程1935米。从灌阳县新圩的西岭入境,县内河段长17.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31.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9%。主要支流流溪源,流经上刘家、下刘家、新富洞、上宅至两河注入灌江。上游植被差,山洪易发,河道常改,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冲坏农田。
宜湘河,古称宜湘水,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大西江乡境的大云山,源地高程1962米。流域面积642.63平方公里,河长56.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98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3.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83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353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4%,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二级支流有大河源、戈渡源。三级支流有杨福江、白竹源、紫溪源、横溪源、石源江、横江源、大水源、小水源等16条。宜湘河由炎井流经包家湾、锦塘、大西江至渡船头与戈渡源汇合后经文桥乡境域的白毛、双陂渡,在水口庙与大河源汇合,入庙头镇的歌陂、至沙坪汇入湘江。
万乡河,系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县境西北部越城岭的灵牌石西南2.5公里处,源地高程1904米。流域面积698.9平方公里,河长41.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3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4.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05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338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3%。经大联、亭子江、龙水、桥渡后与山川河相汇,又东流至大新与长乡河汇合,至县城东区汇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长乡河、山川河。经大新流兰埠至县城三江口一段俗称“罗水”。
万乡河支流山川河,发源越城岭上的真宝顶(2123米),在海拔1800米处建有天湖水电站,可利用落差1074米,目前为全国之最,在亚洲也属最高,居世界第八位。每立方米水发电2.37千瓦时。总体规划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其中枯水期占76%以上。1989年7月全面开工,第一台机组于1991年11月发电。
长乡河,古称大会关水,是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境内越城岭覆釜山,源地高程1870米。流域面积190.03平方公里,河长43.7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3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1.4%。主要支流有旺冲河、岩泉河、谷家河、南旺河。河流自才湾乡新村、五福流经绍水镇之大渭洞、高田,再经才湾乡的田心铺、才湾至城郊乡流兰埠流入万乡河。
山川河,古称寨圩关水,是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越城岭才湾乡南洞村的茶坪,源地高程1827米。并有二源;一源出大帽岭。二源出海洋坪。至雪滩以下称山川河,因河上游均在山川境内而得名。流域面积199.71平方公里,河长35.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65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流经才湾乡的永佳洞、紫岭、七星、驿马出寨圩、过白石、秦家塘至龙水的百福、安陂、桥渡村注入万乡河。
长亭江,又称梅溪河,系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潮源的螺蛳旋顶以西2公里处,源地高程1573米。流域面积261.56平方公里,河长42.9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7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987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216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1%。主要支流有乌田江、猪头源、朝南江、青田江等。流经马鞍岭、田尾地、穿心岩、石塘、蒋家岭、花桥、下栋,再流经荷包山、青山口、棠阴至落阳江,注入湘江。
白沙河,古名桐油关水,是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越城岭七巧界,源地高程在1511米。流域面积154.1平方公里,河长30.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72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赤兰河、福壁河、庙山河。流经桐油、三友、塘口、沿河、下柳至小江口注入湘江。
咸水河,古名蕉川关水,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越城岭西延界东,源地高程1048米。流域面积197.5平方公里,河长38.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6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河床坡降0.7%。二级支流有湾背江、白竹塘江。三级支流有小摺江、大惠江、黄毛江等。流经蕉川、南宅、黄沙、车田、柳甲至洛口,注入湘江。
鲁塘江,古名蕉川五里关水,是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越城岭西延界东,源地高程1010米。境内流域面积55.62平方公里,境内河长1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37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0.676亿立方米,河床坡降3.5%。支流有水尾江、金牛冲江、石枧江。流经古留、鲁塘、长寿寺进入兴安界首镇的麻泉江村汇入湘江。全河纵坡大,上游植被差,又属暴雨区边缘,易暴涨洪水,曾多次改道,冲毁农田。1952年6月大水,鲁塘洞几乎全部冲坏。
建江,古称建安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海洋山(蕉江乡大源分水坳),源地高程1380米。流域面积391.07平方公里,河长55.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0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2.6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179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1%。自蕉江乡大源村西流至界顶折向北流,与蕉江源水会于大丫口,经磨盘水库、大拱桥和安和乡的四所、白岩前、鳌鱼洲、新开田、凤凰乡的马路口、萃西、麻市转向西北流,在和平村圩上的石充河口汇入湘江。建江是境内利用较多的河流之一,主要为农田灌溉。但上游地区由于1958年大办钢铁及以后大量毁林开荒,森林面积减少,茂密森林变成了稀疏残林,生态遭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日趋增高,洪水泛滥成灾,已成为县内水灾最为严重的河流。
洮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地有2处: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凤凰殿岭。流域面积69.56平方公里,河长22.7公里,河床坡降1.4%,多年平均流量1.93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332立方米每秒。由左、右两江于双江口汇合后经源口、慕霞、双桥、尚礼注入湘江。1973年在源口拦河筑有中型水库1座。
湖南境
湖南境内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
永州市境
白水,湘江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桂阳县大土岭,于常市蒲竹进入祁阳,在祁阳白水镇汇入湘江。白水全长117公里,流域面积18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3秒立米,河床落差达653米。
祁水,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邵阳县四明山东侧的九塘坳,流经祁东县黄泥桥,在窰头铺的石湾村进入祁阳,经黎家坪、下马渡汇入湘江。全长114公里,流域面积1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9秒立米,多年平均径流量7.55亿立方米。祁水在祁阳境内河长67.2公里,流域面积568.2平方公里。
紫水河,又名大阳川水,为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东安县舜皇山高挂岭洋禾坪(阳合坪),流经大庙口、紫溪、白牙市、井头圩等乡镇,于大江口乡大江口村汇入湘江,犹如东安画山绣水中的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盘绕在青山绿树之间。紫水河全长72公里(一说96公里),落差1550多米,坡降11%,多年径流量在7亿立方米左右,平均流量约24立方米/秒。紫水河整个流域处在从高山到丘陵的过渡地带,滩多弯急,浅水与深凼、湾流相间。沿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碧水萦回,水清见底,青山绿树倒映水中,构成一幅优美的、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画卷。紫水河不仅风光优美,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相传,舜帝南巡到美丽的舜皇山狩猎休闲,之后沿太阳溪(即紫水河)漂流出湘江,后来驾崩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迢迢寻夫来到舜皇山,眼泪哭干了,哭出的血水滴入太阳溪,使溪水变成了紫色,紫水河因此而得名。
宁远河,湘江的二级支流,潇水的一级支流,由舂水和泠水汇合而成。舂水与泠水在宁远曹家滩汇合后流入道县油湘,再进入宁远下白营,最后经道县油湘流入潇水。宁远河全长9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53秒立米。
永明河,潇水一级支流,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江永县凉伞界,流经古宅、江永县城、上江圩,于道县涔江渡汇入潇水。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12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6秒立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3.5亿立方米。
石期河,又名东湘河,湘江一级支流,全长77公里,流域面积907平方公里。由大石江和马子江汇合而成。大石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的山谷中。马子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瑶族自治乡的黄腊洞,两条支流在两河口汇合,经东湘桥,在零陵的下东边进入东安县境,于石期市镇入湘江。多年平均径流量6.9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2.151秒立方米。以河口地名为名。
芦洪江,古名应水。湘江上游的一级支流。主干发源于东安、邵阳两县之分水岭黄花山东麓,即东安县大盛镇的栗木冲,途经新圩江、伍家桥、芦洪市、端桥铺等乡镇,于端桥铺车游村出县于冷水滩的高溪市镇附近入湘江。全长80多公里,在东安境内流程62.87公里,流域面积107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899.3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27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026秒立方米。以流经地地名取名。
潇水,属零陵境内内河,是湘江上游的一级大支流。《水经注·潇水》载:“潇者,水清深也。”因其中上游两岸树木葱绿,水流清澈幽深,故名“潇水”。西汉时又称“大深水”,其干流发源于蓝山县野狗山南麓,流经蓝山、江华、江永、宁远、道县、双牌、永州。至永州萍岛注人湘江。干流长354公里,流域面积1209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8.8亿立方米。
潇水河网密布,水量丰富。河长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共308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l条,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9条,自上而下有辇江、岑东河、萌渚水、蚣坝河、永明河、宜水、宁远河、浮江、贤水。其出口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4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86.3万立方米。
老毛江,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325平方公里。
岑东河,潇水一级支流,河长48公里,流域面积335平方公里。
萌渚水,潇水一级支流,河长84公里,流域面积856平方公里。
宜水,又名袱水,潇水一级支流,河长72公里,流域面积935平方公里。
蚣坝河,潇水一级支流,河长68公里,流域面积475平方公里。
潇水流域地势大致是南高北低,流向自南向北。江华涔天河以上为上游,均是高山峻岭,河道行经山谷间,河宽一般50~150米。其干流全长133公里,流域面积2466平方公里,两岸长满松、杉,是全省有名的江华林区。涔天河至双牌为中游,河长155公里,河道行经在道江盆地和阳明山系之间。该段洼地、谷地、岩溶荒山较多,河宽一般在100~200米之间。沿河有拐子昂至江村、镰刀湾至双牌二段高山峡谷,道江平原展布在涔天河山口至阳明山南麓之间。双牌至河口为下游,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河长66.3公里,河宽200~250米,河道弯曲,沿河两岸有较高的台地,五里牌以下有成片的耕地,属丘陵盆地地貌。
紫溪河,是湘江进入零陵地区第一大支流,发源于新宁县狮子山西南,流向自西向东经大庙口、白沙,至紫溪后折向东北至东安,过小江口再转向东南至大江口汇人湘江。其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10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9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径流量8.47亿立方米,河流坡降紫溪以上12‰,以下1.3‰;河床上游为岩板、大卵石,中下游为砂卵石组成,河宽50~80米,滩坝较多;两岸上游系高山狭谷,中、下游为丘陵地带;紫溪以下河道逐渐开阔,两岸地势平坦,是水稻产区。紫溪河流域内5公里以上各级支流17条,水量较丰;地质多为石灰系,溶岩发育,舜皇岩天然溶洞座落在大庙口附近。
芦洪江,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东安县北部老牛冲西,流向自北向南经东安县猫头冲、毛坪、肖家湾、新圩、伍家桥、芦洪市、贺家村、冷水滩市水汲江、锅凼底至水江口汇人湘江。河长80公里,平均坡降2.2‰,流域面积106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8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90亿立方米;5公里以上各级支流18条。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面积约占40%;伍家桥以上为山区,伍家桥以下为山丘平坦区,沿河两岸台地、平地错布其间,尤其是芦洪市以下地势较平坦,属农耕区。
祁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邵阳县四明山东侧的九塘凹,流向自北向南,流经祁东县黄泥桥、李凤桥、雷家寺、矮子丘,在窑头铺的石湾村进入祁阳,经双江口、黎家坪、下马渡,在祁阳县城北汇人湘江。河长114公里,流域面积1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9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径流量7.55亿立方米,流域呈扇形,流域内5公里以上大小支流21条。祁水在祁阳境内河长67.2公里,流域面积568.2平方公里,落差40.6米;地势北高南低,地貌除四明山源头区有部分森林,植被覆盖较好外,中、下游均系平坦农区,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水量不足,属境内干旱区之一。
白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桂阳县的大土岭,流向自西南向西北,流经桂阳鹅江、常宁蒲竹源与祁阳四家坪、晒北滩、小金洞、下水口、银子源、金洞、黄家渡,至白水汇人湘江。河长117公里,流域面积18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6.8立方料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1.0亿立方米。其中在祁阳境内河长78公里,流域面积1071平方公里,自然落差240米。白水自金洞下游峡谷出口处为上游,山高林密,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是金洞林场区;出口处以下至大江口,河道逐渐开阔,河宽一般在100米以上,下游最宽处达257米,两岸平坦,系农业区。
白水流域内,峰峦起伏,植被良好,降水充沛,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9.16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115.2万立方米。其河床落差大,是祁阳县水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河流。
永明河,属潇水一级支流,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江永县凉伞界,流向自西向东经古宅、江永县城、上江圩,于道县岑江渡汇人潇水。河长82公里,流域面积12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3.5亿立方米。流域内5公里以上大小支流共36条,主要支流有白地水、罗江、草原水、阳家台水、紫云水、樟木水等6条。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江永县城以上为山区,植被覆盖较好;县城以下为丘陵区。上游以砂页岩为主,下游以石灰岩为主。其河床上游多为鹅卵石,下游为砂卵及黄沙泥组成,江心多洲,沿河多坝,年均径流总量12.8亿立方米。
宁远河,属湘江二级支流,是潇水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阳明山南麓,流经宁远的清水桥、仁和坝、保和、道县油湘,至清121流入潇水,全长106.5公里,坡降2.5‰,流域面积261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4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1.6亿立方米。流域内共有大小支流78条,其中舂陵水、九嶷河、仁江三条支流最大。
宁远河介于阳明山系与九嶷山系之间,地势北、东、南三面高山环绕,向西敞开,呈马蹄形,植被一般。其高山地带多为喀斯特地形,中部丘岗盆地及沿河两岸多为黄、红、黑色粘土和沙壤土,沿河上下坝极多年径流总量20.7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79.1万立方米。
新田河,是舂陵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新田县林家源的林坑坳,流向自西北向东南经新田火烧铺、黄公塘、骥村,新田县城、道塘、新圩、新隆,至马鞍坪汇人舂陵水,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668平方公里,坡降1.78‰,多年平均流量35.7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1.3亿立方米。境内5公里以上的支流26条,其中车溪河、石羊河、日东河是三条主要支流。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面积约占30%,山地长有松、杉、竹林,植被覆盖一般。河道上游有肥源、金陵两座中型水库,两水库以下河道蜿蜒曲折于丘岗地带,河宽40~60米。新田县城以下两岸逐渐开阔,沿河两岸台地、平地错落其间。该河年平均径流量10.95亿立方米,年产水量每平方公里65.6万立方米,产水量之少仅次于祁水,属境内干旱少水地区。
清江,是湘江二级支流,源于祁东县大兴乡刘家岭村早曦岭东麓,从祁东、祁阳交界的羊角塘镇石井村进入,从清溪坪村流入祁东县归阳镇红光村后入湘江。沿途合泥鳅水、兰桥水、白塘水、谢家嘴水,流长41公里,流域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在祁阳县境内流长18公里,流域总面积148平方公里。因江水清沏而得名清江。
长沙县境
浏阳河,自浏阳县跃龙乡车川塅进人长沙县五美乡小埠港村。经湘阴港、桃树湾、金潭、筒车棚入浏阳县柏加乡浏坪村,再人长沙县仙人市乡,经团然、石门、黄兴、榔梨等乡镇进入长沙市郊区东岸乡。在县境内流程22.5公里,流域面积611.043平方公里。有三汉河、沿江港、包公港、峡山口、榨山港、港、东茆港、花桥港、千秋坝等9条2级支流、总长157.5公里。有江背港、漆家桥港、铁路塘港等3条3级支流,全长42公里。原为常年性河流,四季可通舟揖。1981年以后,因挖沙,淘金,河床和航道遭受到严重破坏,不能通航。
捞刀河,古名涝水,其上游名潦浒河,下游名涝塘河,俗称捞刀河,由浏阳县北乡永安市界碑桥进入长沙县境春华山乡横坑,经春华山、赤石河,会枫林港水,经崩肋至水渡河,与白沙河会合,经罗汉庄至捞刀河镇干嘴它人长沙市郊区。在县境内流程28.6公里。流域面积1298.46平方公里。其北岸支流,以南北向呈平行排列,流程较长,河床宽浅;南岸支流以黄花市、金坑岭为中心,分向东北、西北、西南呈辐射状分布,流程较短,河床较深。捞刀河主河河床宽100至150米,落差为110米,平均坡度0.78%,河床地质上游为砂卵夹石,下游为砂。有胭脂港、泥弯子、金井河、石灰嘴河、望仙桥港、水渡河、白沙河、观音塘港等8条2级支流,全长181.1公里。其中以金井河最大,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726平方公里。有丁家洞河、芙蓉桥河、脱甲河、范林桥河、桥里河、上杉市河、大坝桥河、麻林河、寻龙河、新桥港、常家冲港、将军塘、安沙港、白云河、乌溪桥港等15条支流,全长204.1公里,1946-1964年,捞刀河中洪期10吨木船可通浏阳县北盛仓,全程92公里,2一3吨小木船可达浏阳县乌龙陂,小汽船可以从水渡河至长沙市。1964年以后,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塞,航道不畅,失去了舟揖之利。
湘阴县境
资江支东,资江在湘阴县境有干流和东支(旧谓字泚水,1952年,将其尾间紊乱水道理成一条,方称此名),干流自毛角口人境,沿南湖、洞庭区西面,经泉水村:黄口潭、赛头口、易婆塘至杨柳潭注人南洞庭湖中部。东支自毛角口向东,沿新泉区西面,经焦潭湾、西林港、南湖洲、关公潭、白马镇,和平闸至临资口注人湘江西支。
白水江,原称百水江,以纳溪流近百条得名,又称大对水,系湘江支流。源出汨罗市明月大山双狮洞,自石塘乡新农村井塘陈人境,原经东湖、邓婆桥、南门港人湘江;治理湖汉后,改从东湖南侧开河、筑堤,经望滨、文星塔、瓦窑湾注人湘江东支。全长31.7公里。
涓水,涓水古名“兴乐江”、又名“白果河”、“易俗河”,为湘江一级支流。涓水发源于湘潭市双峰县昌山(九峰山),流经衡山县新桥、白果,湘潭县花石、射埠、吟江、古塘桥、双板桥,在易俗河镇汇入湘江。涓水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1764平方公里。
一级支流
潇水
芦洪江(又名“应水”)
白水(永州)
涓水(其他名称“易俗河”、“兴乐江”、“白果河”)
荆陂河(又名“金边河”)
乌江(衡阳)
耒水
蒸水(古名“承水”,又名“草河”)
春陵江(又名“茭源河”,有欧阳海水库)
祁水(又名“小东江”)
白河
栗江
浯水
宜水
洣水(古名“泥水”)
紫溪河
靳江河(又名“靳江”)
沩水(古名“玉潭江”)
捞刀河(捞塘河、潦浒河)
浏阳河(浏渭河、浏水)
涟水(初名“骆马江”,再名“甘溪”)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整个湘江流域,东以湘赣边境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南自江华以湘江、珠江分水岭与广西相接,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北接洞庭湖。区内陆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1、总体地形地貌。整个湘江具有丘陵缓坡山溪河流特性。在地质构造和地貌上,湘江流域是一个长条形盆地,南高北低,地势起伏不平,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呈马蹄形,向北呈倾注之势。上下游海拔高度相差不大,从源头到入湖口高差在450米左右。东、南、西三面高,以南面的南岭山地及东南面的武功山、八面山等山地较为高峻,海拔高度1300米~2000米,最高峰八面山达2042米,西面湘、资二水分水岭的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在900~1200米之间。中部和北部相对低平,多为低山、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
2、分段地形地貌。传统意义上,湘江分上中下游和尾闾四段,各河段地形迥异,水势多变,且水势与地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导致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上游:苹岛(潇水河口)以上段。源区海洋坪海拔高度约500米,山顶海拔500~1500米,河宽110~400米。两岸为中、低山地貌,山谷呈“V”字型,河床多岩石,滩多流急,河床平均坡降0.607‰。河水穿切岩层而过,形成峡谷。沿岸岩洞较多,地下水丰富,对河水补给量较大,具有山区河流的典型特性。中游:苹岛至衡阳段。山顶海拔100~500米,河宽250~630米。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错落其间,亦有峡谷。河谷开阔,河床多为卵石、礁石,滩多水浅,具有丘陵地区河流的特性,河床平均坡降0.129‰。下游:衡阳至乔口段。两岸丘岗、平原、盆地相间,并无明显的高山环绕。河道蜿蜓曲折,河谷宽阔,地形平坦,河宽500~1000米。河床多砂砾,间有部分礁石,浅滩较多,呈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长沙以下河段两岸台地大都筑有堤防,河床稳定,滩槽分明,河床平均坡降0.0824‰。尾闾:乔口至芦林潭段。属洞庭湖平原,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河水平稳,港汊纵横,平畴万顷,沿河沙洲断续可见。部分河段与洞庭湖融为一体,河床平均坡降0.037‰,具有“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特征。
气候环境
湘江流域属太平洋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冬季湿润寒冷,夏季潮湿酷热,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湘江流域气候也随之发生变化:冬、春、秋三季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强度和密度增强;日照、风速、湿度明显减小,并对湘江流域水文条件带来了明显影响。
1、气温。湘江流域年历史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专家对湘江流域气温的监测结果显示,过去50年(1961~2010年),湘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15℃的速率增暖,变化情况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第二阶段,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气温呈微弱下降趋势;第三阶段,80年代气温没有明显变化;第四阶段,90年代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第五阶段,2001~2010年,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特别是本世纪头10年(2001~2010),有8个年份位居1961年以来气温最高的11个年份之列。各季节中,冬季升温幅度最大(每10年上升0.24℃),春季次之(每10年上升0.18℃),夏季气温变化不明显。
2、降水。湘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700毫米。从历史过程看,整个湘江流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从1952~2011年的60年间,共有18个年份降水量低于历年同期均值,16个年份高于均值,26个年份基本持平。21世纪以来,湘江流域年际雨量变化相对较大,年降雨量相对偏少。头11年,除2002、2005、2006、2010年较历年均值偏多以外,其余6个年份均偏少,其中2003、2007、2009和2011年是典型的少雨年份。
经济社会
1、经济概况。湘江流域是湖南省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2010年,湘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11253亿元,占全省的70.8%;地方财政收入64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6419元和7574元。湘江流域是湖南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基地。2010年粮食总产量1805万吨,占全省的56.5%;肉类产量376万吨,占全省的63.9%;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占全省的50.9%。湘江流域是湖南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工业历史悠久,特别是有色金属工业已有上千年历史,到21世纪初已形成了以先进制造、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湘江流域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8.5%,工业增加值500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76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9.4%和73.6%。湘江流域是湖南服务业的集聚地。2010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993亿元,占全省的68.4%。湘江流域还集中了优势科教文卫资源,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占全省79%,普通高校达到75所,公共图书馆5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4万张,占全省的57.3%。
2、政区沿革。据史载,湘江流域的行政建制,始自春秋战国时期,这也是湖南政区设置的肇始。从此以后,历朝政府在湖南的行政建制,以湘江为脉络,自下游而上游,由干流及支流,在全省铺开。
春秋时期。楚文王时期,楚国军事政治势力进入洞庭湖南岸地区,湖南在这一时期被纳入楚国版图。《汉书·地理志》载:“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汉之罗县,即今汨罗、岳阳一带,并在这里建立了战略据点——罗子国城。《史记·楚世家》也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于是楚地千里”。这里的“越”,指的就是湘江流域的“杨越”,即湘东南和湘中地区。春秋晚期,楚人正式进入长沙地区,并继续沿湘江上溯,于春秋战国之交到达湘江流域上游及广大湘南地区。
秦汉时期。秦代在湖南地区设有黔中和长沙两郡,“秦灭楚,立长沙郡,统湘川”,“湘川”泛指湘江流域。据宋朝税安礼所撰《历代地理指掌图》载,秦长沙郡辖岳、潭、衡、郴、连、邵、永、道、桂阳等九州,湘江流域几乎全为长沙郡辖地。西汉时期,湖南地区共设一国三郡,即长沙国,并改秦黔中郡置武陵郡,分长沙郡别置桂阳、零陵二郡,湘江流域主要为长沙国、零陵郡及桂阳郡的一部分辖地。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湘江流域属南荆州,一度长沙、桂阳二郡属孙吴,武陵、零陵二郡归刘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取荆州,武陵、零陵二郡亦转归于吴。至此,湘江流域乃至湖南全境均为孙吴所有。孙吴在湖南境内共置八郡,其中湘江流域所设长沙、衡阳、衡东、零陵、桂阳五郡。
唐宋时期。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将天下分为十道,湘江流域位于江南西道之境,包括潭州长沙郡、衡州衡阳郡、岳州巴陵郡、郴州桂阳郡、永州零陵郡及道州江华郡。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驻衡州,“湖南”之名由此始,仍辖潭、衡、邵、永、道5州,湘江流域为其所辖。宋初,地方行政管理沿袭唐制,仍实行道、州郡、县三级制,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湘江流域隶属于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其中潭、衡、永、郴、道隶荆湖南路,岳州隶荆湖北路。
明清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潭州府为长沙府,治长沙,隶属于湖广布政使司,辖长沙、善化、湘阴、湘潭、浏阳、醴陵、宁乡、益阳、湘乡、攸县、安化等十一县及茶陵州。清朝沿袭明制,仍实行省、府(州)、县(州)三级制,湖南隶属湖广总督和湖广布政使司管辖,总督、布政使均驻武昌。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右布政使司驻长沙,湖南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省,并以长沙为治所,下辖9府(长沙、宝庆、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顺、衡州、永州)4直隶州(澧州、靖州、郴州、桂阳州)和5直隶厅(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南州)。至此,湖南已囊括湘江流域大部分区域。
3、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自秦汉以来,湘江流域人口变化大幅震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低位徘徊期(秦汉至宋初)。自秦汉以来,湘江流域一直是人口密度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人口总量一直在30~100万人的低位徘徊。盛唐时期曾有短暂的快速增长,至唐后期五代,随着北方人口南迁,湘江流域人口有所增加。但由于五代后期马氏诸子争夺政权等原因,湘江流域一度陷入混乱和凋敝。北宋太平年间(980),湖南总共有户约20.6万,居全国分区第11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9户,仅高于两广而居全国第13位。
二是较快增长期(宋元时期)。这一阶段,湘江流域人口增长较快,太平兴国五年至元丰元年(981~1078)的百年间,户年均增长1.76%,高居全国各分区第一;户数达122余万,居全国第六。1073年,王安石对神宗说:“户口之盛无如今日”,并举荆湖南路为例说:“昨章勋定湖南保甲,究见户口之众,数倍前日,盖天下举皆此类”。至北宋中期,湖南路治所所在的潭州已被人为“土广民稠”。这一阶段湘江流域人口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迅速,人口自然增长较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外来移民导致的机械增长。
三是人口锐减期(元末至清前期)。这一时期,由于沉重的人口赋税和刀兵杀戮,再加上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等自然天灾,湘江流域人口乃至湖南人口锐减。《醴陵县志》记载,“(元时)因蒙古兵驻防内陆,恣意杀戮,士民相率远扬”。然后,“崇祯十六年(1643)至顺治四年(1654),人民备历刀兵、饥荒、病殁诸劫,死亡过半,业荒无主”。顺治四年,巡按御史张懋喜就官湖南,从岳州到长沙,记载下了当时的凄凉景象,因沿途没有人烟,只好“夜宿草中,昼食树下”。进入长沙后,“城中房舍皆无,民皆弃家远遁”。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省人口总数约91万人,尚不及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570万的1/6。
四是高速增长期(清初以来)。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宣告了人口税历史的终结,这一方面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殖,另一方面,又使原先隐匿的人口大量登入户籍,使人口数量直线上升。章太炎在《论民数骤增》中说:“夫自元始以来,至于康熙,千七百年,民数不相越;及乾隆之季,相去才八十年,而民增十三倍,此何说也?”他进而解释道:“向之隐窜伏匿者多也”。据史载,湖南人口从1685年的91万,增加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2000万,一个半世纪,人口增长了20多倍,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城镇演化
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湘江沿岸城市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严重破坏阶段(明末崇祯至清初)。明末清初政权更替对湘江沿岸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多数城市沦为废墟。清初时期,清军与吴三桂相峙长沙展开激烈争夺,据《长沙县志》记载,长沙“城内城外,尽皆瓦砾,房屋全无”,以至于“旷土漫衍,人星寥落”,一片凋敝破败景象。二是恢复重建阶段(康熙中前期)。随着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大幅回升,城市建设和功能得到极大发展,中心城市规模开始加速扩张。如当时的长沙府已有20余条街道、10多个卫星市镇,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网络。湘潭曾在明末清初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当地居民逃亡殆尽,后大量江西籍商贩移入,旧志称:“城总土著无几,豫章之商十室而九”。经过几十年恢复建设,湘潭城区已是“肆陈百货,江运千艘……城总市铺相连,百货皆聚于此,为湖南一大马头”。三是繁荣发展阶段(康熙后期至乾嘉时期)。随着商品流通日趋频繁,以及水运商路逐渐兴起,自湘江“涉洞庭而抵鄂汉者络绎不绝”,促使湘江沿岸形成了几大商业中心,如长沙、湘潭是全国著名的米市,岳阳是湘江水路重要的货运中转站,衡、永则以木材、矿产和食品交易为主。四是转型发展阶段(清道光至近代)。这种转型,一方面是因为资本主义入侵和“开埠”的影响,一些旧城市逐步向现代化城市演变。另一方面由于近代航运、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事业发展,兴起了一些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等各种等级规模城市共同发展的格局,到民国初期,长沙城市人口已达到20万人以上(见表4)。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湘江流域既聚集形成了岳、长、株、潭、衡、永等大型城市,也有散布于整个流域的众多中小市镇,它们共同演绎并见证了湘江流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
文化
湘江流域地处闽粤赣三省边境,历来为交通、军事、商业要地,会昌县筠门岭镇是原中央苏区的南大门,有邓小平旧居、会寻安中心县委、南线阻击战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它又是历史上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是抗战时期闽粤港的大后方,有随处可见的客家特色建筑,有羊角水堡、芙蓉古寨、岭南钱庄旧址、裕民银行旧址等一大批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