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孟超:为玉守候,遇玉而安
独山玉 |《富贵如意》
有缘遇玉,今生之幸。其实,最早得玉,我尚无记忆,那是父母为襁褓中的我请的一块“长命百岁”玉锁。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温饱还成问题,当时父母的最大心愿是求玉能保佑我顺利长大成人,吉祥如意。而最早关于玉的记忆,是小时候在我家屋后,当时我们叫做“生产队”的一个队办玉作坊,一有时间我就和小伙伴们到那车间外面捡一些小块的边角玉料玩。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自制的玩具小手枪用的“子弹”,亦或者是做玉石烟嘴打钻打出的钻芯。现在我家还“珍藏”着儿时的玩具子弹。
玉最初给我的印象只有两点:一是贵,二是美。说它贵,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的收入是以“工分”计算,而做玉石的工匠比农民的工分高;说到玉的美,说实在的,那时大人们不让小孩子摸,只能看,看它的晶莹剔透,无比赏心悦目。
独山玉 |《青山叠翠》
我第一次上水櫈(原始的雕刻机床)雕刻是在1981年的暑假。小伙伴辍学学习玉雕,我也趁机上手操练了一把。不过,那时做玉不比现在,机器都是电动,当时农村根本没有电动机,要纯靠人不停踩踏板驱动进行切、磨加工。不过,那简单的操练已经让我深深的爱上了玉雕。
琢玉之道,是一锻炼毅力、提升思维、传承文化的漫长之路。它需要专业积累,需要潜移黙化,需要奇思顿悟,更需要博采众长。我刚开始做玉学的是器皿类工种,此工种对工的要求极高。比如说:做链子瓶上的链环,它的雕刻难度很大,要在瓶体大块原料上先雕出两条完整匀称的链条,稍有不慎或是功夫不到家,链环伤损了或是断裂了就前功尽弃。器皿类的学习扎实了我做玉雕的基本功,也许我是门里出身、祖传手艺的缘故,第一件作品《青玉链子瓶》就荣获大奖。获奖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玉雕的信心,激发我从事更多玉种门类玉雕的兴趣。
宝玉石组合浮雕画 |《清明上河图》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深感自身美术功底不足,文化知识有所欠缺。我不敢有一丝懈怠,只得多方查找资料,认真学习、积累相关知识,刻苦钻研玉雕工艺技术。
我认为:玉道乃“遇”道。遇,含义深远。一个人,遇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能充分发挥他才华;一块玉,为懂她的设计师守候着,遇到他的时候方才脱胎换骨;而玉石也只有遇到合适的大师,在合适的时间,大师灵感乍现,诞生出稀世珍品。
翡翠 |《凌波飘香》
资深的玉雕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作品在创作之初,谁也预想不到作品会不会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创作中偶然闪现的奇思妙想会让作品一气呵成, 呈现巧夺天工的“意外”之美。而这种水到渠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辛勤耕耘,才能厚积薄发。我只有虔心学习,修身养性,为玉守候,遇玉而安。我知道,这条路,不平坦;也并深知,这条路,风景独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