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玉良缘是薛家炮制的阴谋吗?别像黛玉一样,犯了疑心病

在红楼读者中,有一则关于薛家关于宝钗的谣言被广泛传播:薛家为让宝钗嫁入贾府成为宝二奶奶,联合王夫人炮制了“金玉良缘”的阴谋,并在贾府大肆宣扬。

这则谣言的制造者不知道是谁,但因为传播甚广,让很多不明真相的读者信以为真,并拿来当成批驳薛家、王夫人、宝钗等人的证据。

然而,当我们深入文本,就很容易发现,无论是从来源上,还是从逻辑上甚至是传播效果上来看,金玉良缘都不可能是人为炮制的阴谋,而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必然

金玉良缘来源于贯穿全书的神仙癞头和尚。

红楼有一个被广大读者忽略的命题:命中注定。比如黛玉命中注定要泪尽而逝,香菱命中注定是“有命无运”,宝玉命中注定要回归青埂峰,而宝钗命中注定要以金玉良缘的方式点化冥顽不灵的宝玉。

所谓命中注定,其实就是警幻仙姑布的一个局,如何开始,如何结束,都在警幻的规划中,谁都不能破局出圈。

这就是为什么在故事一开始,宝玉就在太虚幻境看到了众钗的结局。这不是警幻能未卜先知,而是因为这本就是警幻的设计。就像网络游戏一样,被设计出来的游戏,无论玩家有多高明,玩到最后,都只能到达必然的终点。

金玉良缘就是由警幻设计,并通过癞头和尚来促成的

癞头和尚是谁?开篇第一回就已表明,他是天上的神仙,是受命于警幻仙姑的茫茫大士,癞头和尚只是他在凡间的化身。他以癞头和尚的形象,出现在甄士隐面前,出面的林如海面前,出现在贾府,也出现在薛家。

第八回的金玉初见,作者通过莺儿之口,描述了癞头和尚出现在薛家的经历:“(两句吉利话儿)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这“两句吉利话儿”,正是与宝玉所佩美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相对应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莺儿说这句话时的情境,就和黛玉解释“不足之症”时一样,都提到了过往的一段经历。在这两段发生在不同不同时间、地点的情节中,有一个共同点:癞头和尚给出忠告。

所不同的是,林家对癞头和尚的忠告当耳边风,薛家却郑重其事地执行了这个忠告。于是,林家不顾黛玉不能见外姓亲友的忠告,把黛玉送进了贾府,薛家执行着忠告把字錾在项圈上,常年戴着。

为什么需要常年戴着?尤其是对于不爱打扮的宝钗来说,常年戴着是种负担,“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因为莺儿的话被宝钗打断,第八回没有把原因解释清楚,作者巧妙地在第二十八回和第三十四回,分别通过宝钗和薛蟠进行了补充。

第二十八回,因为元春所送的端午节礼宝钗与宝玉相同,让宝钗想到了母亲说过的话:“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第三十四回,薛蟠因宝钗向他问责宝玉挨打之事,情急之下口不择言: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有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儿,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这两外都表明,癞头和尚的完整忠告应该是这样的:给你们一个金项圈,再送你们八个字。记住,把这八个字錾在项圈上,常年戴着,将来遇到有玉的,便可成就金玉良缘。

自古以来,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薛家是信天意的,于是把癞头和尚的忠告奉若神明,严格执行着。

关于薛家信天意,除了书中明写宝钗“随遇从时”以外,还特别让薛姨妈讲述了她的婚姻观:“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婚姻是由月老安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必劳神费力地去谋划,只需要静等缘分到来即可。

正是因为薛家相信天意,所以才会把癞头和尚的忠告放在心上。因为,出家人是最能通达天意之人。

如果金玉良缘是人为炮制的阴谋,其中有一个逻辑上的硬伤。

前面说了,癞头和尚的忠告是“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也就是说,有玉的人才是宝钗的良配。

注意这里的主次关系:以金为主,以玉配金,成就宝钗的良缘。

如果这种说法是人为炮制的阴谋,那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逻辑上的硬伤。

谣言中说,薛家因为薛蟠不争气,只能靠女儿宝钗来保住家族、提升地位,于是看中了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不错的贾宝玉,苦心积虑地想要上位为宝二奶奶,让贾府成为薛家的撑腰靠山。

这就说明,薛家是想高攀贾府,正常途径行不通,只能玩阴谋了。

但是,这个阴谋也太拙劣了。

以宝玉地位之高,凭什么为了让宝钗得到良缘而娶她?你家孩子能不能成就良缘,关我家啥事?我家孩子可没得到过需要配金才能成就良缘的天意暗示。

所以,薛家如果想要让阴谋得逞,必须换一种说法:要拣有玉的去配,因为宝钗有旺夫命,能帮助有玉的人一生幸福、家族兴旺

既然是想要高攀,当然应该把自己放低,把对方抬高:是以我助你,而不是以你配我,你为主,我为次。

而且,薛家制造阴谋的目的是攻破贾母,而贾母最关心的是宝玉的幸福。以薛家皇商的精明、宝钗的智慧,当然知道如何攻心。只有这种助宝玉幸福的说法,贾母才会动心。

反过来,让宝玉去配宝钗,只会让贾母更加讨厌:我的宝贝孙子,凭什么需要上赶着去迎合你们?你们的金配不配玉与我们无关,反正我家的玉不必配金。想打我们宝玉的主意,趁早滚远点,你家宝钗不是公主郡主,不值得我们高攀,我家宝玉也不是无人可娶。

对薛家来说,这不是适得其反吗?

所以,仅从逻辑上来看,薛家炮制这样的阴谋,实在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一个阴谋从炮制到最终出炉,总该严谨无漏洞才对,除非这是薛呆子的个人行为,否则,薛家干不出这样的事。

从贾府上下的反应来看,金玉良缘之说并没有得到传播。

谣言中指出,薛家联合王夫人炮制金玉良缘的阴谋后,通过在贾府广泛传播造成舆论,以达到让宝钗成功上位为宝二奶奶的目的。

但是,从80回文本来看,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贾府上下看不到有人在传播,也不到有人在议论,只有宝玉梦中提过一次,除此之外,经常说起的只有黛玉一人。

一个最为典型的例证,就是小厮兴儿在尤二姐面前嚼舌根之时,把他所知道的八卦说了个遍,却只字未提金玉之事,反而说宝玉的婚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如果金玉之事已经在府内传播,兴儿没有不提的道理,哪怕只是偶尔听说,他也会为了有八卦可聊而拿出来议论几句。兴儿不提,只有一个理由:他压根就不知道有这种说法。

莺儿首次提起金玉之事是第八回,兴儿说八卦是第六十五回,这中间已经过了几年时间。如果薛家有意识地传播,还有哪个角落不知道?

这就说明,当薛姨妈向王夫人提起“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时,属于日常聊天偶尔提及,之后就没人再提了,更没有传播出去。

那么,黛玉是怎么知道的?她为什么多次提起?当然是宝玉这个大嘴巴告诉她的,而黛玉本就对宝玉缺乏安全感,从宝钗进府开始就对宝钗充满了嫉妒,因而犯了疑心病,以为宝钗也和她的一样,看上了宝玉。

所以,我们会发现,黛玉每次提及金玉,都是对宝玉说的,属于小女孩的吃醋,同时也体现了黛玉的自卑和不自信。当然,以黛玉的心机,她也有用金玉来试探宝玉的目的,作者在第二十九回描述了她的心理活动:

“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现代社会中,有些女孩经常有意无意地在男友面前提他的前女友,就是黛玉这种心态:试探一下,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在意我,是不是心里再也没有前女友了。

黛玉这样试探宝玉,除了她的自卑和不自信,当然还因为宝玉不定性,经常一个人往宝钗那里跑,还对宝钗表现出了向往,这才有了“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以及黛玉用“呆雁”取笑宝玉的情节。

由此可见,所谓金玉良缘在贾府传播,其实只在宝玉和黛玉二人之间传播,而传播次数最多的是黛玉。

如果一定要说传播金玉良缘是薛家的阴谋,难道黛玉是薛家的五毛粉?否则,为什么只有黛玉在不遗余力地多次在宝玉面前传播呢?这也太不合理了吧?

综上所述,所谓薛家炮制并传播金玉良缘的阴谋,如果不是谣言制造者别有用心,那就是和黛玉一样犯了疑心病,以为宝钗也和黛玉一样短视,把不学无术的宝玉当宝贝而依赖

别说薛家看不上宝玉,即便是看上了,也不必用这种拙劣的手段,完全可以用更高明的方式来谋划。

读红楼,千万别用现代婆婆妈妈的宅斗思维来理解,否则就会被这种谣言带偏,从而看不到红楼真正的价值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