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江教授运用防己黄芪汤的经验及病案赏析
作者 / 1刘超 2蔡春江 2李钰惠 1田雪瑞 1李坤 1河北省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2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红
防己黄芪汤是张仲景用以益气利水的代表方,出自《金匮要略》,原文中主要有两处提到此方,一是“痉湿暍病脉证治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还有一处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该方由防己、黄芪、大枣、白术、甘草、生姜构成。
根据《金匮要略》原文来简要说一下,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和水气病脉证篇皆提到了防己黄芪汤,两处的区别只在于湿与水二字,湿、水皆为阴邪,湿积为水,二者为不同的疾病,却是相同的证候,其性质等同,这里体现了张仲景异病同机、异病同治之妙。水、湿性重浊,当水湿之邪郁于肌肤经络之间,就形成了水肿。两篇原文中皆有风,风乃阳邪,性开泄,风袭卫表,卫气虚则不能固卫肌表,导致腠理开泄,汗出恶风。 原文中的“身重”,表面意思是指身体沉重,活动不自如,这是病人的自我感觉的症状。水湿泛溢,郁于肌表,因而身重。综上,防己黄芪汤主治风湿之表虚不固者。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益气、利水并行,标本虚实兼顾。方中防己泻水湿而使水湿下行,且防己还有祛风之力,为方中祛邪的主要药物。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固表、止汗利水的作用,蔡春江教授多次强调,“参内芪外草中央”,显而易见,黄芪走表作用比较强,《本草正义》中曾言黄芪“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里,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症,最为神剂”。
本方中用黄芪一方面是用其外达肌表的作用,补肺卫之气,从而固表止汗;另外还根据其补气健脾的作用,健运脾气,运化水湿,达到利水的作用。黄芪既能通表益气,又可行水消肿,配合利水祛邪的防己,能够加强本方益气利水祛风的效果。本方中辅以白术,白术入脾胃经,味苦可燥湿,因此白术在此方中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健脾以助其运化水湿,且芪术合用,强健脾土之气,以补肺金之虚,此正应了“培土生金”的理论。再配甘草、大枣和生姜以益中气,和营卫,调诸药。生姜走表,乃辛温之品,辛则发散,助防己祛风,温则化湿,助黄芪、防己利水下行。草、枣益气和营,加强黄芪白术健脾和中的作用。六味药里,防己、生姜主攻祛风制水以祛邪;白术、甘草、枣益气健脾以扶正,黄芪益气固表兼健脾利水。因此本方为标本兼顾之剂,当以扶正固本为主。
吾师蔡春江教授运用防己黄芪汤颇有心得,现依据下面的病例述评一下。
病例一:患者李某,女,30岁,双颊、眼脸肿2周余,晨起明显,夜尿较多,鼻流清涕,纳可,眠差,乏力,月经正常,舌淡白齿痕,苔白腻水滑,脉细。蔡老师开方为:生黄芪30g,防己15g,白术30g,茯苓9g,桂枝9g,甘草9g,泽泻6g,山药30g,夜交藤30g。嘱患者自备枣、姜以熬煮,患者服药一周后复诊,面部浮肿稍退,睡眠可,复用此方一个疗程,患者浮肿症状好转。按语: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利水,防己祛风行水,加白术、甘草、大枣、山药以增强健脾功效,桂枝温阳化湿,加茯苓、泽泻以加强利水效果,生姜走表发散,加强祛风功效。夜交藤主治患者失眠症状。诸药合用,以达到满意疗效。
病例二:患者,王某某,女,35岁,纳呆,失眠数日,自觉乏力,劳则颜面、下肢肿,舌淡白齿痕,苔黄腻,脉沉细。吾师选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此病,防己15克,黄芪15克,白术30克,茯苓9克,甘草6克,仙鹤草30克,神曲6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汤剂中放入三片姜,六个大枣熬煮。患者一周后复诊,纳呆、失眠症状改善,仍觉乏力,水肿稍退。一诊方中去合欢皮、夜交藤、神曲,加桂枝6克,黄芪增为30克。患者服用一周后症状消失。按语: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二诊加桂枝,黄芪加量,增强温阳化气,益气行水之功,故取得满意疗效。
防己黄芪汤是中医的经典古方。本方主治气虚、风湿、水肿之证,配伍严谨、精当,疗效确切。在临床运用时,应抓住脾肺气虚,卫表不固,汗出恶风、水湿溢于肌肤经络等病理病机,可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广泛运用于具有表虚水肿证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