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医案》冬温

张 六十八岁 甲子十一月二十五日 舌黄,口渴,头不痛而恶寒,面赤,目赤,脉洪热甚,形似伤寒,实乃冬温夹痰饮,与伏暑一类。

连翘(六钱) 桔梗(八钱) 杏仁(六钱) 荆芥穗(五钱) 银花(六钱) 甘草(三钱) 半夏(八钱) 广皮(三钱) 郁金(三钱) 通草(三钱) 藿梗(七钱)

共为粗末,分七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二十六日 前方内减 荆芥穗 通草二十七日 余热未清。

连翘(三钱) 杏仁(三钱) 知母(二钱,炒) 桔梗(三钱) 薄荷(一钱) 小生地(三钱)黄芩(钱半) 甘草(一钱) 银花(二钱)

水五杯,煮两杯,二次服。二帖。

二十九日 温病渴甚,热甚,面赤甚,脉洪甚。

杏仁(五钱) 生甘草(三钱) 半夏(四钱) 银花(五钱) 石膏(八钱) 连翘(六钱) 郁金(二钱) 荆芥穗(三钱) 薄荷(三钱) 桔梗(五钱)

三十日 温病最忌食复,况年老气血已衰,再复则难治矣口渴甚,痰多,胁痛,前方加∶

香附(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初一日 大势已退,余热尚存,仍须清淡数日,无使食复。

细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丹皮(二钱) 甘草(二钱) 元参(二钱) 黄芩(钱半)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二日 脉洪滑,于前方内加∶

半夏(三钱)

某 三月二十二日 脉不浮而细数,大渴欲饮,大汗,里不足之热病也,用玉女煎法。

生石膏(一两) 甘草(三钱) 桑叶(三钱) 知母(四钱) 麦冬(五钱) 细生地(五钱)粳米(一撮)

二十三日 温热大渴大汗,脉数,昨用玉女煎法,诸证俱减,平素有消渴病,服昨药后,大便稀溏,加牡蛎。一面护阴,一面收下。

生石膏(五钱) 炒知母(二钱) 炙甘草(三钱) 大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京米(一撮) 牡蛎(一两)

某 初一日 冬温,脉沉细之极,舌赤,面赤,谵语,大便闭,邪机纯然在血分之里,与润下法。

元参(六钱) 元明粉(一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连心) 生大黄(五钱) 丹皮(三钱) 生甘草(二钱)

煮三杯,先服一杯,得便,止后服,汤药之先,先服牛黄清心丸二丸。

初三日 冬温,谵语神昏,皆误表之故,邪在心包,宜急急速开膻中,不然则内闭外脱矣。

大便闭,面正赤,昨与润下法未通,经谓下不通,非细故也。得药则呕,忌甘也。先与牛黄清心丸二三丸,以开膻中,继以大承气汤,攻阳明之实。

生大黄(八钱) 元明粉(三钱) 枳实(四钱) 浓朴(二钱) 元参(八钱) 丹皮(五钱)

煮三杯,得便则止,不便再服。张 六十八岁 甲子十一月二十五日 舌黄,口渴,头不痛而恶寒,面赤,目赤,脉洪热甚,形似伤寒,实乃冬温夹痰饮,与伏暑一类。

连翘(六钱) 桔梗(八钱) 杏仁(六钱) 荆芥穗(五钱) 银花(六钱) 甘草(三钱) 半夏(八钱) 广皮(三钱) 郁金(三钱) 通草(三钱) 藿梗(七钱)

共为粗末,分七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二十六日 前方内减 荆芥穗 通草二十七日 余热未清。

连翘(三钱) 杏仁(三钱) 知母(二钱,炒) 桔梗(三钱) 薄荷(一钱) 小生地(三钱)黄芩(钱半) 甘草(一钱) 银花(二钱)

水五杯,煮两杯,二次服。二帖。

二十九日 温病渴甚,热甚,面赤甚,脉洪甚。

杏仁(五钱) 生甘草(三钱) 半夏(四钱) 银花(五钱) 石膏(八钱) 连翘(六钱) 郁金(二钱) 荆芥穗(三钱) 薄荷(三钱) 桔梗(五钱)

三十日 温病最忌食复,况年老气血已衰,再复则难治矣口渴甚,痰多,胁痛,前方加∶

香附(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初一日 大势已退,余热尚存,仍须清淡数日,无使食复。

细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丹皮(二钱) 甘草(二钱) 元参(二钱) 黄芩(钱半)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二日 脉洪滑,于前方内加∶

半夏(三钱)

某 三月二十二日 脉不浮而细数,大渴欲饮,大汗,里不足之热病也,用玉女煎法。

生石膏(一两) 甘草(三钱) 桑叶(三钱) 知母(四钱) 麦冬(五钱) 细生地(五钱)粳米(一撮)

二十三日 温热大渴大汗,脉数,昨用玉女煎法,诸证俱减,平素有消渴病,服昨药后,大便稀溏,加牡蛎。一面护阴,一面收下。

生石膏(五钱) 炒知母(二钱) 炙甘草(三钱) 大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京米(一撮) 牡蛎(一两)

某 初一日 冬温,脉沉细之极,舌赤,面赤,谵语,大便闭,邪机纯然在血分之里,与润下法。

元参(六钱) 元明粉(一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连心) 生大黄(五钱) 丹皮(三钱) 生甘草(二钱)

煮三杯,先服一杯,得便,止后服,汤药之先,先服牛黄清心丸二丸。

初三日 冬温,谵语神昏,皆误表之故,邪在心包,宜急急速开膻中,不然则内闭外脱矣。

大便闭,面正赤,昨与润下法未通,经谓下不通,非细故也。得药则呕,忌甘也。先与牛黄清心丸二三丸,以开膻中,继以大承气汤,攻阳明之实。

生大黄(八钱) 元明粉(三钱) 枳实(四钱) 浓朴(二钱) 元参(八钱) 丹皮(五钱)

煮三杯,得便则止,不便再服。

(0)

相关推荐

  • 青春美丽疙“疙瘩痘”怎么治?

    很久就想写一篇这个痘痘了.痘痘很多女生头疼问题,好在现在有"美颜相机"可以暂时糊弄一下了,但总是一个心病. 临床我常用两个办法,一个荆芥连翘汤,明代龚延廷方子. 药方剂量: 柴胡1 ...

  • 《吴鞠通医案》暑温

    甘 二十四岁 壬戌六月二十九日 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细生地(六钱) 知母(五钱) 银花(八钱) 元参(六钱) 连翘(六钱) 生甘草(三钱)麦冬(六钱) 竹叶(三钱) ...

  • 《吴鞠通医案》湿温

    王 三十三岁 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证似温热,但心下两胁俱胀,舌白,渴不多饮,呕恶嗳气,则非温热而从湿温例矣.用生姜泻心汤之苦辛通降法. 生姜(一两) 干姜(五钱) 茯苓(六钱) 生薏仁(五钱) 半夏(八 ...

  • 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清)著 1936年 大东书局

    中医,医学类书籍 医案相关 4册 180+m 250+页<吴鞠通医案>,医案专著,4卷.清代吴瑭(鞠通)撰于嘉庆三年(1798年).本书共收载病案457例.卷1为温病.伤寒专篇,列病10种 ...

  • 《吴鞠通医案》经方医案(选)赏析 – 经方派

    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名遍大江南北,令温病学说得以发展.定型.世人无不知"桑菊"."银翘".以至"古方不能治今病".&quo ...

  • 医书一赠 | 吴鞠通医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能真正的学好中医药?无数的医家,无数的学者,无数的爱好者,无数的中国人都做了若干的设想--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中医 ...

  • 旋复花湯的正宗配方组成及剂量附:吴鞠通医案

    ​泽泻混合并用汤治高血压 作者:民间偏方大全网发布时间:2016-07-31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过高,即舒张压超过12千帕(90毫米汞柱),或收缩压在40岁以前超过18.7千帕(140毫米汞柱).可分 ...

  • 《吴鞠通医案》

    肝厥 高氏 四十五岁 乙丑十一月十一日 肝阳上窜,因怒即发,十余年矣.经云∶久病在络,岂经药可效?再肝厥之症,亦有寒热之不同.此症脉沉而弦细,其为寒也无疑.大凡寒厥必死,今不死者,以其为腑厥而非脏厥也 ...

  • 《吴鞠通医案》序

    医案之作, 于明人.<四库全书>医家类着录薛己.陈桷两家医案,世鲜传本.惟明·江 <名医类案>.国朝魏之 <续名医类案>,乾隆间长塘鲍氏刊行之,同治间有重刻本.江氏 ...

  • 《吴鞠通医案》风温

    初六日 风温,脉浮数,邪在上焦.胸痞微痛,秽浊上干清阳.医者误认为痰饮阴邪之干清阳,而用薤白汤.又有误认伤寒少阳经之胁痛,而以小柴胡治之者.逆理已甚,无怪乎谵语烦躁,而胸痞仍不解也.议辛凉治温以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