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草治疗盗汗有特效
漫谈仙鹤草之应用
【性味功效】
《新中医》刘永希同志“中草药性味必须统一(1982年12期)指出:“《中药学》‘甘、涩、平,《药典》‘苦,平’。”而《中药临床运用》、《常用中药学》均称:“苦、凉”。《药性四百味》则称:“性温,味苦涩”。《四川中草药》称:“性凉,味苦。”各说不一,竟有温、凉;甘、苦之异。
余善取鲜品口尝,而觉味涩,煎后服之,则涩不显,亦不觉苦。诚然,口尝并不完全科学,但是否因地不同,或生服煎服有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中药性味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来看:此药具有止血、止痢、止泻、止汗之功等等,则与味涩有关。其中止血、止痢之功效,已得各书公认。并列入止血药类。而止泻之功,则多见于数地方草药书一类;止汗一说,却似少见。
——《漫谈仙鹤草之应用》,作者/廖成伟,新中医1984年04期
【应用】
治疗盗汗
用法:仙鹤草30〜90g,大枣30g。每日1剂,早晚分服(但应注意,每次仙鹤草用量不能少于30g)
典型病例:张某某,男性,36岁。于1996年6月来诊。患者于3月前不明原因出现盗汗、自汗,经多处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予中西药物治疗,收效甚微。近半年来,症状明显加重,随来诊治。
药用仙鹤草60g,大枣30g以煎取汁,早晚分服。3剂,盗汗、自汗症状明显减轻,6剂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仙鹤草又称脱力草。始见于《伪药条辨》,能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有止血、强壮作用。而各种原因所致的盗汗、自汗,不外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卫表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而仙鹤草味涩收敛,合大枣同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使荣卫调,腠理固,阴阳协,汗液不得外泄,盗汗自除。
——《仙鹤草治盗汗有特效》,作者/逄承喜,中医函授通讯1999年06期
止汗之功,余初见于《浙江中医杂志》(1979年第3期)一读者所介绍近代名医丁福保先生用仙鹤草伍大枣治疗盗汗一案。转施用于小儿盗汗收效。证见脾弱体瘦,神疲食少,盗汗频发之患儿。仙鹤草多在30克〜120克之间,大枣则是仙鹤草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病程久或投两剂后效果不显者,加瘦猪肉100克同煎。丁氏称仙鹤草“具有轻补作用,疏而不滞”。
江浙一带常用仙鹤草伍大枣治脱力劳伤,而盗汗本为劳伤之见证,于此可见丁氏之灵机圆活。故仙鹤草用大,并非是收涩力小之故,显然具有一定的补虚之力。
小儿盗汗,中医学认为阴虚阳无所附而致。用仙鹤草与大枣配伍,则有相得益彰之力,久不愈加瘦猪肉,乃取“精不足,补之以味”之训。
——《漫谈仙鹤草之应用》,作者/廖成伟,新中医198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