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化寻迹

站在失落的大水法面前,几乎没有人可以坦然面对它所映射的那段侵略史。伤怀之余我们不禁假设,如果没有1860年与1900年两次骇世的劫烧事件,集万园精髓于一身,融皇家琳琅于一体的圆明园,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其繁盛雍容之姿、令帝王珍爱迷恋之景,将如何超越我们的想象。

失落的大水法遗址,映射出那一段骇人的侵略史(图/吴更生)

当古典的中式风貌几近覆灭,而西洋的残垣屹立在人们的视线中央,大多数人都已经忘却了圆明园曾经作为政治中心与园林之最的辉煌。它的历史,不仅是清朝几代帝王的成长史,勤政史,也是其诗意与享乐生活的见证。一路走来,从鼎盛到落没,它仍是最值得我们重新看待与发掘的文化遗产。

0:00 / 07:33

明清时期,圆明园已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顶峰。待清朝政权更加稳固之后,康熙便开始在西郊脚下修葺明代及金元时期遗留下来的残园。在圆明园之前的畅春园,就是康熙的第一座重要宫苑。

1709年,在离畅春园五六百米距离内又一座园林始建,康熙不仅将它赐给了当时还是四皇子的雍正,并以雍正的法号“圆明居士”命名,圆明园的历史正式拉开序幕。在雍正从亲王到帝王身份演变的这十多年中,圆明园的命运也随之升迁,并不断在其“圆明”所指代的“圆融和普照、完美和至善”中增递着价值与光辉。雍正继位之后,圆明园代替畅春园成为主要皇家庭园,除了休憩以外,圆明园俨然也成为了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心场所。

正觉寺天王殿

“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这是雍正在1725年对吏部和兵部颁布的谕示。

在当年勤政殿的牌匾上,还题有“勤政亲贤”四字,这似乎也是雍正作为帝王对自己的警醒和鞭策。毕竟在这样一处景色优美的宫苑中议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圆明园·清代档案史料》一书中记载,1726年初,坐在勤政殿等待听奏时,居然没有一个人进奏,大臣们或是已经开始沉溺于此园的安逸,或是本身就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场合。龙颜不悦的雍正说:如果你们继续在园中不认真处理事务,那么就看作你们反对我在园中生活。此话的威慑力是巨大的。为了能更方便紫禁城与圆明园间的交通,雍正下令修筑了一条约9.7公里长的石板路——穿西直门,跨护城河,入海淀就可抵达圆明园正门。据相关学者考证,这条路直至1953年还略有遗迹,但如今已经完全消失了。

作为政治中心而非避难所的圆明园,雍正自然是极喜爱与维护的。自继位第二年开始,他就开始扩建和修缮圆明园。1726年之前,“九州清晏”(九座人工岛)就已大致落成。随着园居的时日越来越多,毕竟紫禁城的地位还摆在那里。创业容易守成难,雍正只有更加勤勉,才可以证明自己常驻在此园中并非为了享受环境带来的安逸。于是他又命人在正大光明殿中悬挂一副醒目的对联:“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

“宵衣旰食”的承诺并不是一句空话。在政务方面,雍正的口碑自不必多言。那“乐民之乐”呢?庙堂与民间的距离总是“遥远”的,想要不出皇城“与民同乐”,唯有通过复刻。于是圆明园中一道名为“多稼如云”的稻田诞生了,雍正以视察此地,来彰显自己对民情的关切。不仅如此,他还陆续命人添置了桑蚕农场,之后还成立了织染局。

据史料记载,雍正最爱的莫过于在福海泛舟,或在东南角的“洞天深处”追忆学塾年代。端午、七夕等节日,他同家人、大臣、宫人一起,观湖赏月、惜花听雨、阅读写作……他十分珍爱这座由父亲赐予的宫苑,并在此度过了大半生。直到1735年病逝,也依然是在圆明园。

持续的扩建,江南风情中的西式点睛

同雍正一样,乾隆皇帝也是在圆明园中成长为一代明君的。在他执政期间,不仅是清帝国的鼎盛期,亦是圆明园的黄金岁月。他将圆明园扩建得更加宏伟,其中所倾注的情感既有作为普通人对成长之地的眷恋,也有作为帝王对父祖的敬爱,对天下的担当和海纳。

1736年,乾隆任命郎世宁等宫廷艺术家绘制了一幅巨型圆明园图,1738年前后完工;

1740年,中国西部发生水灾,乾隆被迫暂停扩建;

1744年,乾隆在圆明园中钦点的“四十景”与两百多栋建筑完工,并为每个景点都拟名题诗;

1749年,圆明园继续向东开拓延伸,乾隆因少时居住的“长春仙馆”之名,把这座圆明园的别馆命名为“长春园”,且立意将它作为自己退休后的居所;

如今我们见到的大水法残垣就来源于长春园里的“西洋楼”建筑群,这一组欧式建筑主要由外国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建筑师利博明、植物学家戴卡维与中国的建筑师、工程师、石匠共同完成。1751年,西洋楼第一阶段工程正式完工,乾隆将其命名为“谐奇趣”。再往西,是饲养外国珍禽和孔雀的养雀笼;在南北轴线的正中央,是如今我们还能亲身体验的迷宫,亦是借鉴了欧洲园林的惯有元素。每年中秋节,乾隆都会在迷宫前的龙座,等待从迷宫中迂回走出来的宫人或宾客,这是他最为开怀的时刻之一。

中西结合的迷宫——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

看过影视剧《还珠格格》的观众一定对香妃印象深刻。1759年,欧式建筑的第二阶段完成,一座新月形的宫殿在1760年香妃被献予乾隆后,改名为“方外观”,也就是她的居所。十年之后,离“方外观”不远处的又一座庭院落成,即著名的“海晏堂”。海晏堂自身的结构,可谓是中西的融会贯通,其整体风格是巴洛克式的,但动态景观和内里的意蕴却是中国文化的彰显。在楼前中央喷水池的周围是十二只兽面人身的生肖雕像,它们和喷水系统组合成了一个完美的计时系统,也即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有泉水从对应的兽口喷出。除了海晏堂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大水法、远瀛观”等。

远瀛观的残影在余晖中被拉长

在我们的印象里,之所以对西洋楼建筑群印象深刻,除了因大面积引用西式建筑开我国古代园林的先河之外,大概还因为如今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唯大水法的残垣最令人触目。但实际上,西洋楼只占据圆明园总面积的1.5%左右。无论是最初的兴修还是在扩建期间,圆明园景色主要还是江南园林的风格为主。

从1751至1784年乾隆六次南巡期间,他曾带着皇家御用的建筑师雷氏家族成员的三兄弟:家玮、家瑞和家玺帮助其将江南园林的精髓收于眼下,以便在圆明园中复刻其景。乾隆实在太爱江南风貌了,比如他一再探访浙江海宁陈家在明朝时期兴建的隅园,后赐名“安澜园”。回京后,他要求在圆明园中依照隅园的景致,扩建新园。文源阁则仿照江南亭阁——浙江省宁波范式的天一阁,清朝知名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就贮藏于此。坐落在长春园中的如园,也是仿照南京瞻园而来。1752年,乾隆曾经在杭州荒废的南宋皇宫中偶获一块秀绿湖石,并将它带到了茜园的朗润斋中。他还命人仿制苏州狮子林,力求每一块奇石的构造务必和狮子林一模一样……在长春园内至少有五座完整的江南园林被仿制。

1774年,乾隆将前大学士傅恒的园林宅邸“绮春园”整合进圆明园。1799年,“圆明三园”——即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体的大圆明园结构基本落成。

迷人的显赫,亦是危机的见证

清朝初年,朝廷实行了严厉的禁海政策。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清初的外交困难与经济低迷,直至康熙二十三年九月才全面开海。

作为清帝国繁盛的缩影,圆明园是接待外宾的主要场所之一,它不仅见证着清朝的外交史,也记录下一些潜伏的危机。1792年适逢乾隆八十寿诞,英国派遣外交官马戛尔尼勋爵使团来借庆贺之名在中国开展贸易。其时乾隆正在承德避暑山庄,使臣一路人则被安排居住在圆明园内的“宏雅园”。在去往避暑山庄觐见乾隆之前,马戛尔尼曾用“正直、伟大、辉煌、显赫、安详”评价圆明园。他们将从英国带来的珍贵礼物——英国战舰模型、六门小型野战炮、地球仪、天体仪等分别呈放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等地,以待乾隆从热河回来进行参观。9月初,马戛尔尼带领一部分使臣前往避暑山庄,并在此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礼仪之争”事件。此刻的乾隆并不知道,60多年后,为礼仪之事而起的风波竟让圆明园的繁华付之一炬,如梦幻泡影。待圆明园的展览举行完毕,乾隆在圆明园宴请了他们,并在紫禁城内举行了饯行仪式。

万方安和遗址,一处以卍字轩为主体的风景园林。建于雍正初年,旧称万字房

这次外交行动乾隆拒绝了英国人的通商要求,并且令军机大臣传谕沿海各督抚及粤海关监督,在英使臣过境时必须铠仗鲜明,队伍整肃,如宁波、舟山等处,要严加防备。1775年,乾隆相继接见了荷兰与进贡国朝鲜的使节,并安排他们住进圆明园。

英国人曾在圆明园公开表演过野战炮的威力,但没有引起乾隆的注意,乾隆也从来没有使用过英国人带来的更先进舒适的马车。二十年后,“礼节之争”再度上演,英国使臣阿美士德来华觐见嘉庆,却始终抗拒行跪拜礼。这一次还没等他们住进圆明园,嘉庆早已勃然大怒。阿美士德一行就此回国,也即宣告着与中国又一次和谈失败。

嘉庆在位期间,继续修缮和扩建圆明园,并添置了许多新景观,如烟雨楼、敷春堂、省耕别墅等。这时候,内陆和沿海都相继出现了动乱的苗头。

式微的清廷,圆明园的文明之劫

1820年,嘉庆突然驾崩,道光继位。1830年,他在“九州清晏”内建造了新的寝宫“慎德堂”。由于对戏曲艺术的热衷,他在长春园里新建了一座巨大的戏楼,并在绮春园里扩建了能同时容纳数百名演员的表演场地。1850年,道光于慎德堂中逝世,接下来继位的咸丰帝,将和圆明园一样,迎来清朝最大的变故与风雨。

除了内部的分崩离析,外患也开始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破坏因素。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又借清廷在圆明园扣押其换约使臣巴夏礼之事,兵临北京城。其时咸丰早已携宫眷逃亡承德,圆明园总管文丰带着绝望于福海自尽。英法联军迅速占领圆明园,法国将领蒙托邦在空无一人的圆明园中曾表示,“在我们欧洲,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拿来对比这座园林的奢华”,即便充满了欣赏和赞叹,他们依旧疯狂洗劫圆明园作为自己的战利品,并将这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珍稀艺术品和文物运送到天津的外国军舰上,贪婪的行为持续了几天几夜。10月8日,当清廷释放了巴夏礼在内的8名俘虏,英法联军虽撤出圆明园,但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发酵。当得知换约的和谈再次陷入僵局,英国代表额尔金即下令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残桥

英国皇家工兵上尉查尔斯曾在书信中记载:“你几乎无法想象我们所烧毁的这些地方有多么美丽而雄伟。将其烧毁使人心酸……很不幸,这对军队来说是一件让军纪丧尽的任务,每一个人都因掠夺而疯狂。”

此次文明之劫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法国作家雨果曾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行为,他写道:圆明园是世界奇观之一,与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圆形露天竞技场、巴黎圣母院齐名,如今,由于把欧洲与文明画上等号、把中国与野蛮画上等号的那些人的纵火劫持,它就这样消失于地表……

自此,勤政殿、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西洋楼等宫殿和景点大部分被夷为平地,或遭到破坏,咸丰帝不久便在悲痛中逝世。

短暂的重生,余波下的沧桑

1873年,同治帝以奉孝之名正式下令修复圆明园。尽管国库堪忧,中国此时又值天灾连连,外国列强也不断骚扰,但同治还是坚持要修复部分宫苑,以便庆祝慈禧太后40岁的生辰。

据资料显示,当时免于劫烧的景点大多都在圆明园本园的北端。在正式的重修工程中,勤政殿和正大光明殿是重点工程,但因为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同治重修圆明园的计划前前后后被中断数次,国家实在承受不了如此庞大的开支了。但在断续修复的过程中,也有一小部分景色得到了重生。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突然驾崩,慈禧的政治势力空前壮大。与此同时,她下令修复“三海”,以及圆明园的附园清漪园(原建于乾隆时代)。清漪园本身并没有遭到太严重的损毁,1888年,清漪园修复成功,光绪正式将其更名“颐和园”,慈禧太后长居于此直至寿终。

正觉寺文殊亭

1900年,在义和团事件之后,八国联军再次侵占北京。原本残破的圆明园遭到了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颐和园也成为了重点摧残对象,同治年间被修复的工程瞬间倾覆。由于天气寒冷,联军士兵在圆明园越冬之时,还燃烧园内的门框以作取暖。令人更加心痛的是,当联军撤离,圆明园遂又变成部分本地人的偷贩对象。自此之后,圆明园的命运只剩荒凉,在经历了国内数次的政治变革及内外战争后,1980年,圆明园被列为国家“重点古迹”;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

但愿当我们再次去往圆明园时,在铭记历史的伤痛之余,也能在脑海里试着描绘出那些迷人的图景,像乾隆皇帝一般,荡漾在韶光、鳞波之中,体味着它的完美和至善。

参考书籍:《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汪荣祖著 、《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张岂之等编、《天国之秋》【美】裴士锋著

(0)

相关推荐

  • 郎世宁告诉你西洋楼是如何修建的

    郎世宁自画像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1688.7.19-1766.7.16),意大利人,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 ...

  • 清代北京离宫别苑 圆明园

    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记忆和国耻的见证. 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

  • 圆明园的秘密:四代帝王用上百年时间,倾举国财力物力堆砌的满清皇家最后气派

    1861年11月25日,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流放途中,给一个叫巴特勒的上尉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这样一段: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 ...

  • 事隔160年,圆明园成功“复原”了!网友纷纷表示这也太震撼了吧!

    上个月,圆明园发布了关于园区的365张老照片. 那些落满厚重尘埃的记忆,再次涌现眼前.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所皇家别院离得太遥远. 不能说毫无瓜葛,至少牵连甚少,大概就像身上一块不可言说的胎记吧. ...

  • 著名建筑史学家郭黛姮教授:今天,我们怎样读懂圆明园的文化价值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数日.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之际,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84岁的郭黛姮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以<重返圆明园>为题,带领观众走进 ...

  • “火劫”之后,“木劫”之前的圆明园

    谢满禄于1882年前后拍摄的知过堂.知过堂是濂溪乐处景区内最后一组建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所建.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因濂溪乐处景区位置偏远,并未被英法联军所焚毁,从照片上可以看到, ...

  • 游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相邻.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 ...

  • 乾隆皇帝又出巡了(十七)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清世宗皇帝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在位六十年.史称高宗.他六下江南.六次巡幸五台.六次东巡山东.四次盛京谒陵.一次西巡河南嵩洛.他出 ...

  • 万园之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 ...

  • 长城、胡同、故宫、鸟巢......北京那些不可错过的名胜古迹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四大古都) 北京:崇祯帝自缢之处,一街之隔,"让我们荡起双桨" | 那么多高学历 ...

  • 乾隆为什么要建西洋楼?

    北京学习平台2020-12-17作者:何瑜2020年12月1日,流落在外160年的马首铜像终于正式回到圆明园,这是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12月1日,<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