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要想理解掌握并运用此模式,应考虑如下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是教学模式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沿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而言,必须体现“自主而不制主”的原则,在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必须按照该原则进行。使学生在每一次探究过程中保持70%以上的贡献度,不光是在体验、参与、协作和实验上,也应在试验、提问和讨论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体现“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教师并不是带着学生走,不是用教师的认知方式取代学生的认知方式,或者用教师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取代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教师主要在选题、步骤、方法或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而非代替学生考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观点、得出结论,而不是在课堂上一锤定音,形成权威,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才有最佳效果。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循循善诱和鼓励,才能使学生自主性得到增强,从而配合教师完成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时间难于把握
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哪些内容教师直接讲授,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教师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知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学习。也就是对于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要给出足够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或学生已经达成的共识,不要再占用时间进行专门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在把学生的认识明确化的基础上,直接得出结论,对一些学生自己探究起来非常困难,又不是关键或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要在上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创设的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象、事实、实验或经验出发。对化学而言选取小课题时必须体现“趣味性、科学性、重点性、基础性”为原则,加快化学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师要抓住最佳教学时机
在探究式教学的实验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是相分隔的。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有的小组可能在一个非关键问题上纠缠,而且走入了歧途;有的小组可能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当学生的认识出现迷惑不解时,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在哪里有认识的障碍或认识的鸿沟,纠正学生错误认识、迷思概念,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暂停探究,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这是教师探查学生情况的良好时机。一旦错过时机,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扰乱学生自己的思路,又导致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局面,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境地。
四、教师让学生尽可能说出各自的想法,不要得到自己想要的观点就停止讨论
在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老师比较严厉,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已形成封闭自己想法的习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个小思想家,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已有观念,要给学生机会为自己的想法或假设寻找证据,进行同伴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要给学生机会阐释自己的见解和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在这样的学习情景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经验或者正在试图理解的信息之间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相互建构。
五、帮助学生抓住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会记笔记或难于下笔的情形,这主要是由于探究式教学知识点比较分散,重难点知识难以集中体现在黑板上,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培养学生抓住重难点的能力,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逐步淡化辅助作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
六、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当中得以强化
传统教学方式,讲授课与习题课穿插进行,而探究式教学学时较长,习题课比例小,因此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到实验和讨论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要比采用题海战术映像更为深刻,效果更加明显。
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使探究式教学发挥其优势,使探究式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