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一个阳台,他们能给你整一桌菜

原标题:给父母一个阳台,他们能给你整一桌菜

原创 Alka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爸爸4#菜场2#包邮区4

秋夜,鲁迅向后院望去,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而同样的夜里,从我家向阳台望去,左边是一片不明绿植,右边也是一片不明绿植。

亲爹的阳台又有了新产品

*摄 | 王童

俗话说要想生活过得去,家里总得带点绿,而在爸妈的精心呵护下,这片生机勃发的绿油油之下还暗流涌动,苦瓜、洋葱、辣椒……都在这个秋天悄悄成熟,等着下锅生鲜,完成他们最为盆景最后的使命。

想来我家开始热衷于开垦良田,大概也是从无数次失败中找到的出路。

早几年每次过节回家,总要惊异于家里的“些许”变化,比如客厅里的滴水观音突然变成一盆硕大的芋头苗啦,窗口养了好几年的兰花突然成几盆长势喜人的韭菜啦……

专业割韭菜

*养花之家

“不知怎么今年就不开花啦!你爸说不如拔了种韭菜,看上去也差不多!” 还没等我想好如何反驳,这盆刚刚还被赞扬的韭菜,就或被扔进油锅,或被剁成馄饨馅,香喷喷地上了晚饭饭桌。

到了最近两年,二老干脆放弃了捯饬花草,彻底拥抱了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活动:阳台的花架从平面升级到立体多层,空调外机上、防盗窗的空隙里也都少不了头顶一块绿,家庭绿化覆盖率直线上升。

*阳台种菜

其中他们更是由衷青睐根茎类蔬菜,低调美观、投入少、收获快、一茬接一茬,成就感倍儿高,生生搞出了一个家庭版《农广天地》。而我放假回家的菜单,也时不时就成了前菜腌萝卜干、副菜红烧萝卜、主菜肉炖萝卜的根茎蔬菜七十二变。

*BTV暖暖的味道

然而,如果你以为事情会以一肚子无处安放的气体结束,可就实在too young too naive。在身为互联网打工人的你,大谈社区运营和用户粘性的时候,他们的菜园根本就是社区本区!

风和日丽的清晨,当你正准备要溜出去见见同学朋友,门铃响了,“看着你长大”的李阿姨得意洋洋地拎来了一大塑料袋的“自家种”冰草,并开始了她的表演。

“这个菜对身体很好的!女儿网上给我买的种子,我家现在啊只吃这个有机的!”李阿姨写着优越感三个字的脸成功激起了爸妈的斗志,看着他们的眼神我也明白了自己的分工:在送走李阿姨前,乖乖下单好种子和营养土。

*腾讯图片

如果说“老同学家结了葡萄”,“小姐妹家种了栗子” 等等还只是活跃在朋友圈的日常炫耀的话。

“以前那个下海发了家的XXX,现在郊区承包了好几亩有机菜地养老,让我们有时间去玩嘞。” 可谓就是中老年凡尔赛级别的互动了。

围上小丝巾穿上运动鞋,两口子拎着几袋老字号的糕点出发时还想着“风度要在”,到晚上背着大包小包的苹果橘子新鲜野菜回家时,他们脸上的喜笑颜开至少证明了一件事:种菜,或许真的是可以打破阶级壁垒的中老年社交货币。

每个成为种菜狂魔的爸妈背后,似乎都能追溯到一段共同的青葱时代。

毕竟连李阿姨那样揍小孩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厉害女人,当年由一名城市小姐头一回走进真正的农田时,也是梳着小麻花辫儿的懵懂少女。蒙上一层怀旧滤镜以后,种菜也算成了一代人退休后的“爷青回”。

而事实上,就算暂且按下那段一代人特殊的青春年代不表,农业活动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城市。父亲儿时记忆中狭小的弄堂老宅里,永远没有一处地方是可以被闲置的。

即便一个屋檐下住着快十口人,门前屋后也总是见缝插针地种着青菜葱蒜,在厨房里养鸡养鸭。那是爷爷奶奶抗战时期在昆明生活养成的习惯,敌人三天两头闹轰炸,家里有粮,是能救命的。

*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听着老人的教诲长大,就算搬出老宅的大家庭,住进单位分配的水泥楼房,添置了收音机、缝纫机“三转一响”,组建了现代化小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旧是他们这辈人的信条。

住一楼的要在院子里搭上葡萄架,住顶楼的干脆开垦屋顶,到后来连二楼住户都恨不得在别人家头顶上辟出个露台来才罢休,就这样愈演愈烈,直至后来形成了后来绝对能在中国住宅史留下一笔的所谓开墙打洞大潮。

*搜狐

不过在更多人那里,种菜这件事实际上是演变出了一种全新城市化面貌,换了个叫做“生活小窍门”的名头继续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洋葱根插进土里能得到一把好葱、吃剩的白菜菜心搁在一碗水里过两天又是一颗好白菜……而厨房里常年发着的几筐豆芽,基本成了双职工带孩家庭赶不及去早市时的必备生存技能。

*莎莉花园

如今我们再播种撒土早就不再是为了凑一顿饭菜,但收获带来的喜悦和安全感,确实像农耕文明在身体中留下的印记一般随时可以被触发。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土”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但正因为有这份“不流动”,人才得到了安定,才能感到安心。

*《风味原产地 甘肃》

去年爸妈和亲戚去海边小住时,连家里的绿豆苗豌豆苗都一股脑带进行李,旅个游也要自给自足抓生产,我笑他们无法脱离小农意识,他们笑我一点不会过日子。

但现在回头想想,这从没在他们的生活里掉队的农业生产活动,或许就是他们一路在不安中摸索出安定的方法。

在这个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国家,农业劳作的规律即是古老的生存哲学,人们一辈一辈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终其一生去完成各个节点上的成果。

而如今年轻一代离开土地,躲进小楼自成一统,追求多元价值观的同时,“收获成果”反而变成了件奢侈的事。

在无数次教导无果之后,他们也学会了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不再带着你的生辰八字去人民广场,转而投入一项比你更可靠的休闲活动,用更少的投入享受一茬接一茬的收成,或许也就是他们眼下最触手可及的“安定”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