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际话玉兔
中秋将至,在团圆或思乡之际,夜空那一轮明月又开始循环放映着一段悠久的历史记忆。中秋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这天月亮正圆,故又叫“团圆节”。提到象征着团圆的月亮,继而又会联想到神话传说里与月亮相关的其他事物,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玉兔捣药”和玉雕中常见的题材--玉兔。
▲玉兔捣药图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一种十分亲切、和善、灵敏但又胆小的小动物。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嫦娥登上了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而且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至于这兔子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演变而来的。这月中的顾、菟既由一物变为二物。
▲宋代 玉雕捣药兔,观复博物馆藏
“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先秦,在汉代成熟后广为流行。最早有记录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
至西汉,关于玉兔在月宫捣药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点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中也有所体现。另外,在这一时期广泛流行的汉砖上,蟾蜍、三足乌、九尾狐围绕在西王母身边,玉兔以捣药的姿势出现,也可见这一时期“玉兔捣药”已成为固定形象。
唐宋时期,“玉兔捣药”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流传不断。玉兔、与嫦娥、蟾蜍、月亮等已构成固定的搭配,这一时期制作的铜镜上常见这样的月宫主题。
▲明代 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明万历帝定陵出土
在中国神话中,玉兔在月宫陪伴着嫦娥并捣药。当然这毕竟是神话传说,但是玉兔实物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兔纹又是古代常见的玉雕题材和纹饰。时代不同,玉兔的造型及雕刻方法也不相同。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兔的形象,有关精美玉雕都让人惊叹。
▲商代 玉兔,不列颠博物馆藏(英国)
此兔玉色白中带黄沁色。体形扁平半伏状,用阴线刻划出眼、耳、鼻、足,圆眼正视远方,大耳后竖,凹背翘臀,短尾。前足处有一小圆孔用于穿系佩挂。造型简练,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一种蓄势待发和机警灵敏的神态被刻画的活灵活现、跃然眼前,难得一见。
商周时期,兔子被认为是一种瑞兽,在商周时期较为流行,因此成为雕塑艺术表现的对象。春秋战国时期玉兔造型装饰抽象深奥,给人一种神秘感,其玉工琢玉工具力求锋利,雕琢线条挺劲、准确、流畅。
▲西周 玉兔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代 玛瑙玉兔,震旦博物馆藏
▲南宋 白玉兔镇纸,浙江省衢州市王家乡瓜园村史绳祖墓出土,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藏
▲元代 水晶兔,上海松江区西林塔出土
从出土的玉兔来看,商代妇好墓中已有出土,纹饰简洁。西周时期,有片雕玉兔和圆雕玉兔,形象可爱。西安李静训墓出土了隋代圆雕白玉兔佩,玉质温润,造型生动。西安韦美美墓和唐兴庆宫遗址出土了两件唐代白玉兔,浙江史绳祖墓出土了南宋白玉兔,上海松江区西林出土了元代水晶兔。
▲明代 玉兔,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该兔呈蹲卧状,头上双耳长且后抿,耳中部呈洼状。头部长圆,吻部较尖,双圆眼外突,鼻、嘴、胡须雕刻精细。臀部肥硕,短尾上卷,四肢前屈蹲卧。底部刻出肢爪,腹部横向对钻两穿孔,可系挂。
▲清代 青玉嵌宝石卧兔,故宫博物院藏
玉兔青白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白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此兔造型圆润,雕工简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清代 黄玉卧兔
历代精美玉兔艺术品往往是基于当时的审美与工艺基础,符合时代特征。当然还有文化因素对器物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古代生辰系统中,清晨5-7时为“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玉兔因是月亮的代称,所以就同“卯”时搭配,常称为“卯兔”。另外,兔子在人们心目中常是机灵、敏捷的象征。而在明清时期,玉雕设计中常常又让兔子口衔灵芝,灵芝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