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论帖 | 最精简的临帖推荐书目
对于正(楷)、草、隶、篆四种书体,如果都要学好,在古代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有人甚至一生钻研一种书体成名,其他书体也能写,还是未必都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将四种书体都能精通,并且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这对于现代专业书法家都可能是一大挑战。至于更多爱好书法的朋友而言,四种书体需要了解其来龙去脉,然后专攻一到两种已经非常难得了。
学书法,第一步自然要选帖,可以泛泛读很多字帖,作为鉴赏之用,但中国的书法碑帖的传统几乎和文字的历史一样长远,不如选出一些最精粹的碑帖作为长期操练,那样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同儒、道、释三家的经典浩如烟海,去把握最重要的几部一样。
对于先学什么书体,有人建议从篆书入手,有人从隶书入手,也有人从楷书,甚至喜欢草书直接写草书的也有。
从书体演变的源流来说,先有篆书,一般说的小篆,就是秦始皇统一文字颁布的书体,在这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再怎么多变化,从笔法上基本是一致的。在公文等日常在竹简上或者帛上的书写,尤其日常公文书写逐渐为了方便趋于简化,于是隶书开始形成。
△
汉简
写得快了更有连笔,就变成了半隶半草的书体,这个大概就是后来章草的雏形。也可以说,隶书之后就有了草书,有了草书,才开始形成笔画更为精致,结构更加讲究的楷书,这个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从秦到唐的这几个朝代,大约有700年。书体演变的过程,也是字体简化的过程,文字学家为什么重视小篆甚至更早的文字,就是因为从字的构成上能发掘其本义,而经过到隶书向楷书转化之后,字形上已经不能完全分析出其本义了。
△
魏晋˙楼兰木简
对于爱好书法的朋友来说,则主要还不在文字学分析形、音、义这方面,而是笔法的演变上需要注意。首先篆书相对少毛笔的提和按的动作,行笔速度上相对也比较均匀;隶书在这基础上带入速度和用笔的提按的强弱,楷书则更进一步增加了笔法的变化,结体上也更完美些,成熟以后的草书更兼有前三种书体的特点。
弘一法师是近代著名高僧,出家之前就是有名的书法家,他在谈到书法学习时建议从篆书入手。我们即使不能把篆书写得多好,但还是有必要了解其笔法,再进而了解隶书,然后学楷书和草书。
△
泰山刻石
篆书字帖,建议学《泰山刻石》,是秦二世的时候的碑刻,也就是标准的小篆,传说是李斯的作品,从中掌握最纯正的小篆。另一种《峄山碑》则是铁线篆,笔画较细,初学不容易把握,而且这碑刻已经是宋代的翻刻了。
△
曹全碑
隶书字帖,推荐《曹全碑》,其时代在众汉代隶书碑刻中较晚,东汉接近三国的时代,即有汉代隶书的部分,也比较接近章草和楷书,对于前后书法都能兼顾到些。当然汉代的碑刻不论摩崖还是碑很多,也各具特色,可以按照喜好选择。
△
关中本智永真草千字文
楷书和草书碑帖,推荐《关中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是1000个字,楷书加草书共2000个字,能掌握这两千字,基本在平时书写楷书、草书中也够足够了,超过这范围的字,如果懂得其中笔法与结体的原理,再稍作接触道理都是相通的。这本帖是北宋收藏家薛绍彭的儿子薛昌嗣在西安摹刻家藏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迹,所以一般称为“关中本”。后来的书法家如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都推崇这部碑帖,并且在这上面下过非常大的工夫。至于现在很多人临学的墨迹本智永千字文只是一个写本,寄在智永名下而已,自然无法与之相比,尽量还是不学比较好。
智永之后唐楷进入盛世,如果再加一个唐楷的帖,建议学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目前最好的版本就是含有唐本中的字的那个版本,为海内孤本,原为清代李宗翰藏品,现藏日本。宋代西安和山东都有翻刻本,对于原碑来说还是打了折扣,可以参考。
△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学习书法最低限度的碑帖书目,推荐《泰山刻石》、《曹全碑》、《关中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大致就这三种,这是为偏向学习楷书、草书的朋友推荐,《千字文》算是最需要下大工夫了,如果想要专攻篆书或隶书,那么可能需要涉猎更多的碑帖,对于爱好书法,又想与之有些亲密接触的朋友,这三种碑帖也足够长时间的去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