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脊髓炎为首发表现的神经白塞病一例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本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高发,其好发年龄是16-40岁,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累及眼、神经系统、大血管的患者预后不佳。在国外的大样本研究中神经白塞病(NBD)占白塞病的5%-49%,可表现为头痛、认知行为失调、偏瘫、眼肌麻痹、视野缺失、颅内动脉瘤等,脊髓受累者仅占14%。目前国内外关于白塞病性脊髓炎的报道较少,我们报道并分析了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希望能增加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8岁,主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年”于2016年6月入我院。既往史:反复口腔溃疡(每年3次以上)、皮疹;水样便;非对称性关节疼痛。入院前1年(2015年6月18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手麻木笨拙,发病后3d症状扩展到整个右上肢和右侧躯干部,发病后16d出现低头时诱发短暂的从颈部到脚底的放射状异常麻木感。在当地医院完善颈髓MRI提示:颈1-2和颈5椎体水平髓内异常信号,头颅MRI未见异常。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正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8×10^6/L、细胞分类淋巴细胞0.98、单核细胞0.02;生化正常;IgG合成率正常;髓鞘碱性蛋白3.525μg/L(正常小于3.500μg/L);血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C4正常;糖链抗原724、242、199、153正常;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正常,临床初步考虑“炎性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可能性大”,予以甲泼尼龙静脉点滴1000mg×3d、500mg×3d、240mg×3d、120mg×3d,然后改为强的松口服并递减,并每月予丙种球蛋白输液治疗,症状好转。其后患者仍有右侧肢体麻木不适,为明确诊断转来我院。入院后体检:意识清楚,语言流利,脑神经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颈:水平有感觉障碍平面,双侧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双颈动脉、椎动脉、双锁骨下动脉、双上肢及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未见异常;颈部MRI:颈1-2和颈5水平颈髓内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减弱,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图1,2);颈部核磁血管造影(-);复查腰椎穿刺,颅内压是155mmH2O(1mmH2O=0.0098kPa),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2×106/L、生化正常、寡克隆区带(-)、IgG合成率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菌涂片(-);尿、便常规(-);血及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病毒系列(-);红细胞沉降率正常(5mm/h);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类风湿因子(-)、抗链“O”(+);C反应蛋白正常;抗蛋白酶3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核抗体和抗可溶性抗原多肽谱(-);LA1、LA2筛查试验正常;甲状腺微粒体抗体16.1Iu/ml(正常值0-9IU/ml)。胃肠镜示:糜烂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息肉,诊断为“白塞病相关脊髓炎”,予甲泼尼龙32mg,4次/d和吗替麦考酚酯0.5g,2次/d口服。
白塞病是慢性、复发性、不明原因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国内北京协和医院统计了1992-2010年的数据,发现NBD占白塞病的10%。白塞病的神经系统表现有两种形式:(1)实质受累:最常见,占70%-80%,可表现为脑干、大脑半球、脊髓损伤,脑膜脑炎等;(2)非实质受累:包括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脉瘤等,约占20%。孤立性脊髓炎是NBD的不常见表现,约占NBD的14%,早期识别及早期治疗特别重要。
白塞病性脊髓炎的好发年龄是(34±12)岁,男性多见,但也有60岁以上发病的,目前国内有5例相关报道,国外有9例,脊髓受累可以发生在任何节段,可以是非连续性、节段性的,也可以是连续、长节段、累及整个脊髓的病变,多节段受累多见。神经症状可先于白塞病的系统表现之前出现。有时病灶明显,但症状不重,这可能提示是脊髓的水肿和炎症,而非脱髓鞘性改变。国外文献指出NBD的神经病理表现有脑、脊髓软化灶、轻度髓鞘脱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白质的华勒变性等。NBD的早期损伤被认为是可逆的,因为它当时所表现出的可能是血脑屏障的破坏所致的炎症和水肿,而非胶质增生或梗死,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重要。
本例患者是青年女性,急性起病,表现为颈髓多节段、非连续性受累,结合有每年3次以上的口腔溃疡、皮疹,加上神经系统损害,符合白塞病的国际诊断标准,白塞病-NBD诊断成立。但在确诊白塞病之前还需排除其他疾病:(1)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AQP4抗体阴性,如确诊至少需要2个核心症状,但患者虽有脊髓炎的表现,但受累脊髓小于3个节段,并且患者不具备另一条核心症状,所以该诊断不成立;(2)多发性硬化(MS):患者缺少空间多发性的特点,故MS诊断也不成立;(3)其他风湿免疫病:该患者狼疮筛查试验阴性、dsDNA、抗可溶性抗原多肽谱均为阴性,故目前其他风湿免疫病的证据不足,诊断不能成立,但白塞病可能合并其他风湿免疫病,只是可能还在病程的发展过程中,所以还需继续随访观察。该患者于2015年首发,当时颈髓有明显的强化,且脑脊液细胞数为8×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符合免疫反应性炎症的表现,住院后患者虽有症状,但复查颈髓无新发病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正常,且脑脊液细胞数也为正常临界状态,故不考虑急性发作的可能。
目前认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和亚急性期病例有效,但也有一些报道认为对激素效果不好的患者可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氨甲蝶呤等)及α-干扰素。该患者在急性期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见明显好转,可见急性期激素对脊髓的炎症和水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患者经治疗后遗留肢体麻木的症状,虽自觉偶有加重,但多次复查颈髓MRI未发现病灶活动,故无需再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仅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预防加重及复发。
白塞病在临床上可能被低估,到目前为止白塞病仍没有明确的血清学指标帮助确诊,临床诊断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患者的病史及诊断评分。口腔溃疡虽是白塞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但目前发现仍有3%的白塞病没有口腔溃疡。通过本病例的报道希望能引起临床同道对白塞病的重视,也希望给大家提供多一点的鉴别诊断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