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败战神”吴起:死后70余家贵族给他陪葬,如今一县以他命名

如果要人们谈论中国古代战争中家喻户晓的名将,想必三天三夜也很难一一说尽他们骁勇善战的故事。

但如果想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找到一生没有败绩的将领,很快我们就有答案了——卓越超群的将军很多,就连三国名将关公也会败走麦城,但是要说一生都没打过败仗,恐怕史书记载的只有战国时期的吴起了。

吴起一生成就很多,诸如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等,“不败战神”也只是他的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文武双全的他还撰写了一本《吴子兵法》,在对后世的贡献方面与《孙子兵法》齐名。

但是很多人对其的印象更多是“无毒不丈夫”——生前为了将军一职杀死妻子,死后拉着七十多家贵族给他陪葬。

可是在人们眼里,吴起是一名大将,更是一位人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一席之地。所以,这诸多不可饶恕的罪责不过是他传奇一生的“瑕疵”。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吴起也是推崇备至,他的丰功伟绩被记载在史书上,世人读之无不敬仰。如今就有一个县,相传历史上是吴起当年屯兵之地,于是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这块英雄之地,称“吴起县”。

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与很多名仕成长经历不同,吴起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族中,但是吃穿不愁的成长环境下却培养出了一个心系官职的青年才俊。

吴起没有壮大家业的志向,但是,师出无门的他在求官之路中屡屡碰壁,始终没有寻着正确的门路,反而散尽了家财。

这一切都发生在意料之外的事情,成为了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下,更有甚者,看到吴起家道中落后,根本不留情面地嘲笑起来。

心高气傲的吴起根本忍不得一丝一毫的耻辱,面对接踵而来的嘲讽,他选择了让所有的“讥讽”都“烟消云散“——所有曾经数落过他的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面对众人的嘲讽,大度的人一笑了之,淡泊的人根本不存心中。而吴起为何拔刀相向,除了心高气傲的性格驱使外,更多是吴起内心对于诽谤之人的不屑。

因为,吴起始终相信自己是一个未曾出鞘的宝剑,他根本看不起那些一事无成,只会说三道四的宵小之辈。手刃了三十多人的吴起,被迫选择了背井离乡。

与母亲的分别之时,他留下了一句斩钉截铁的誓言:“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吴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从此走上了逃亡求学的道路。

离开卫国的第一站便是鲁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吴起幸而拜得曾申——孔子得意门生曾参之子为师。“百家争鸣”之后,世人如果谈及“世之显学”,毫无疑问是儒学。

天赐聪慧的吴起很快赢得了曾申的赞赏,想必,任何老师遇见如此勤勉的学生,都会倾囊相授。正当一切似乎都步入了正轨,命运的洪水再一次向吴起袭来——母亲离世了。悲伤在心中堆积成河,吴起却无法赶回家乡给至亲送葬,因为誓言未了,自己依旧身陷泥沼,黯淡无光,怎能“入卫”。

吴起头悬梁锥刺股,将所有的悲痛欲绝释放在了苦学之中,却不料惹得师颜大怒。儒学核心便是“仁”,儒家学子的哲学观便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吴起遭遇母亲离世,却不回家奔丧,在尊师眼里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立即被逐出了师门。此时的吴起,没有怒发冲冠,因为他在世上已无立足之地,同时再无任何羁绊。

侍奉鲁君,大破秦军

“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正如《史记》中记载,心怀冲天之志的吴起,怎会因为无安身立命之处而停滞不前呢?再者说,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容得下自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吴起开始意识到,儒家的道路并不适合自己,唯有兵家法家之道,才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吴起,弃儒学兵,攻读兵法。随着时间的积累,这把“宝剑”终于有了初露锋芒的时机。可是,追求功名的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公元前412年,鲁国知晓齐兵将袭,举国上下,人心惶惶。

就在同时,吴起拜谒鲁穆公请缨为鲁国出战。鲁穆公十分赏识这个新进人才,但是客观上有一点,实在让其心存顾虑,举棋不定。

那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无法完全将交付信任。吴起等了多少四季轮回,挨过多少命运坎坷,才等来这个机会。

于是,他心一横,用妻子的性命换来了一份投名状,以表忠心。打消顾虑的鲁穆公,立即将吴起任命后派往了两军交兵的前线。这一战,吴起以绝对劣势的军队,大败了强大的齐军。

吴起虽然立下了汗马之劳,但是杀妻求将的故事传到坊间,鲁国的老百姓实在安不下心。鲁人不齿,鲁穆公久而久之也淡了对吴起的信任,只好罢免了他的官职。

良禽择木而栖,拥有举世才华的吴起,终于邂逅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伯乐——大名鼎鼎的魏文侯。吴起在大部分人眼里,可能是不遵从礼法的祸患,但在魏文侯眼中,他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善于招贤纳士的魏文侯,深谙用人之道。在为魏国变法求强的路途中,他要的是像吴起这样的人才,而不是圣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初见魏文侯便提出了自己的强军之道,深得魏文侯之心。多番考验之后,吴起成为了三军之主帅,在讨伐秦国的战争中所向披靡。

军心凝聚,士气高涨,以少胜多,横扫秦军的背后,吴起到底做到了什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就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无毒不丈夫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终于,吴起完成了心中那个贯彻一生的誓言。此时,他心中的这把宝剑终于得以出鞘,吞吐天地的豪情。吴起——功业不可谓不盛,才华不可谓不高,然而,在为魏国赢来战国初年称霸天下之境时,他的伯乐魏文侯去世了。

失去了魏文侯,吴起就失去了在魏国朝堂上的庇护,失去了贵人的慧眼赏识。魏武侯不善用人,加上公孙离在相国之位的煽风点火,在流言蜚语中,吴起再一次被迫离开了魏国。

吴起,叹自己经营的魏国霸业,无奈不得明君的荒凉。因为吴起的人生仿佛走进了一个难破的死局——得一伯乐,发挥才能,功高盖世;痛失伯乐,小人诽谤,无处安身。

吴起后来在楚国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这个循环,但这次,吴起迈出了变法求新的第一步,却也招致了杀身之祸,没能走出死局。

“裁减冗员,奖励耕战,抑制贵族,权归中央”,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进而楚国上下,一番盛世场景,国库富裕,兵强马壮。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了。吴起的变法图强,直接损害了王公贵族的根本利益,先前有楚悼王做其坚强的后盾,无人敢动其性命,儒家靠山一倒,贵族纷纷剑指吴起。在兵变之中,吴起孤身一人,难敌四手,他知道自己这一劫是逃不过了。

当时,楚悼王还未得到安葬,被削爵者就将前往悼念的吴起,派弓箭手围了起来。他们只想铲除这个伤害他们利益的吴起,却不料在乱箭之中,吴起扑向了故王的遗体上。吴起虽然毙命,但是乱箭也射中了楚悼王。

按照楚国礼法,伤害先王尸体的人都要诛灭三族,吴起此举自然是拉着这些对他恨之入骨的王公贵族去陪葬,正可谓无毒不丈夫:“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纵观吴起一生,不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主张变法求新,都对后世影响颇深。如今,他的名字深深地留在了陕西北部的一处要塞上,那里便是“陕甘交界、西北边陲要地”的吴起镇,相传那里是吴起曾经长期驻扎军队的地方。v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