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老味道】多姿多彩的黏食/春雨沐青
文/春雨沐青
老家老味道(7)·多姿多彩的黏食
糯米做的食品通称黏食。
当年,我家几乎人人喜欢黏食,父亲和我更是喜欢得要命。
记得大姑母做50岁,恰逢过年,我和伙伴德祥,8到9岁的年纪,那天在村里疯玩。近午时分,有人呼唤,我们才来到姑母家。众亲戚已经“偏”过,说还有黏饼(旧俗是下午才吃酒宴),便盛来两碗,旁边放一碗给添加。一张八仙桌,就我们两,不顾众目睽睽,拉开架势,肆意大嚼。早餐肯定不差,但还是饿虎似的。黏饼是不包馅的,我一口气吞下了碗底大的11只,好像不扫光了对不住人。有人说“满了”(尽了的婉语),我们才难舍难分地搁下筷子。观众有的惊叹“半桩仔,饭仓仔”,有的说再吃就伤食了,有的夸赞我们“有本事”。我还乐滋滋的,觉得自己真有本事。不过就一个小号饭桶罢了。当时能悠而当之吃那么多,不排除饿腹因素,但更因为喜欢。
有了黏食,口福才更多姿多彩。所以,故乡人才会变着花样做黏食。比如,除了煮糯米粥、糯米饭,还有搓小圆、包大圆、裹粽仔、包驴打滚,蒸糕、蒸米团、蒸烧麦,烙黏饼、南瓜饼、山芋饼、藕饼、黏糍粑,熡炒米,炸麻团、油饺仔,炖粉等等,有18种以上。我家做过不下于10种。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不少。大圆仔和熡炒米值得专文一叙,此不赘言。
糯米粥,有良好食疗效果。过去,产妇产后第一顿就是老红糖糯米粥,吃它暖胃健脾,养气补血。产妇我这辈子是做不成了,但小时候跟着沾光是常事。村里习俗,谁家添丁加口,都会给各家送一碗红糖糯米粥,以示同喜。
我记得,最好吃的一顿糯米粥,是拿优质豆浆,加点食油合煮的。豆浆是家里做豆腐剩下或是预留的两碗,煮成糯米八分熟的粥来,香气美味,让人欲罢不能。
糯米饭当然是加青菜腊肉食油生姜米,煮出的最诱人,热烘烘的滴些麻油,或拌少许上好猪油,的确是农家美食一绝。1999年9月,我陪僧人去台湾进行佛教交流,到某尼庵做客,主食就是青菜花糯米饭,只是有麻油没荤油而已。可见,这是华人共爱,僧俗咸宜。
蒸米团简称“团”,是实心圆仔滚上糯米,蒸熟而成,可美其名曰“母子相亲”。它出锅凉透就得入冷水浸着,不然干硬易裂,很难回软。它的优点是特别抗饿。
炖糯米粉大约许多人没有尝过。那是母亲疼爱童年的我的刻意举措,在我则是享受了一种特殊的待遇。那作法简单,就是装小半碗糯米粉,放在粥锅里,沉到粥里也没妨碍。锅沸腾以后,取出碗来,以滚米汤搅拌,然后再炖一会,加一点油盐,就到了馋儿手上。好吃吗?当然好吃。母亲弄出来的食物,没有不好吃的。然而,赐我许多口福的那双手已然不在,回想里难免甜中含酸。
黏食不仅黏着酸甜,还黏着文化。
例如家乡有句俗语:站起来不像个粽仔,沰(方言读[d/∧/])下来不像个糍粑,形容人缺乏阳刚之气,少担当,或形像猥琐。还有个歇后语:卖麻团跌跟头——有多远滚多远。这是撵逐不受欢迎的人的用语,不仅对人无礼,对麻团也失敬。说不定它会抗议:你们骂人带上我做什地?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
1、【美食记】好吃不过饺子/朱志宏
2、【老家老味道】多姿多彩的黏食/春雨沐青
3、梦睡了,梦醒了,梦中的故乡/秦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