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人文地理学如何研究自然(2)

▲伦敦希望通过“野生西区(Wild West End)”项目吸引赭红尾鸲重返城市。

城市鱼传:

拉古纳湖水产养殖背后的城市代谢

Kristian Saguin. (2014). Biographies of fish for the city: urban metabolism of Laguna Lake aquaculture. Geoforum, 54, 28-38.

Kristian Sagui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林煦丹(译读)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自然商品化、物质地理学

  自然的商品化是自然的社会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化主要反映的是商品流动背后的物质形态变化和隐藏的社会文化意义。该文利用城市新陈代谢的框架和商品传记的方法,以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市城郊的拉古纳湖水产养殖为例,重点研究了大头鲤鱼(一种养殖的引进湖鱼)的商品化过程,探讨了自然生物在进入城市后的物质性转化。

  1970年,菲律宾政府开始将首都大马尼拉市周边的拉古纳湖用于生产更多和更便宜的鱼类,以抵消海洋野生鱼类价格上涨的影响。虽然养殖鱼类产量不断上升,但水产养殖业的扩张也导致了许多社会生态问题,包括红树林砍伐、富营养化、水污染和社会冲突等。水产养殖是否会补充、竞争、破坏或替代海洋捕捞鱼类在当地是一个热点问题。

  文章首先对城市新陈代谢(urban metabolism)与商品传记(commodity bibliographies)进行了文献综述。城市新陈代谢是指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自然的循环、交换和转化。城市政治生态学家将城市新陈代谢作为理解城市中自然的物质性和象征性生产以及自然的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和社会自然过程的一个核心概念。城市新陈代谢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中的自然的转变方法,强调了在不均衡的自然生产中的物质实践和劳动。商品传记则是追踪商品从生产到交换和城市消费的转移,围绕“运动中的事物”的意义的变化,梳理出商品在商品链中的物质和符号转换过程。

  而后,文章采用了城市新陈代谢视角中的“摩擦”(frictions)和“流动”(flows)概念以及商品传记中的“远离”(distancing)和“纠缠”(entanglement)概念对大头鲤鱼在进入城市后的一系列转化进行阐释。

  尽管城市消费群体巨大以及大头鲤鱼的价格低廉,但直到21世纪,大头鲤鱼才正式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盘子中的常客。这是由于起初消费者对这种鱼的陌生,以及鱼肉的口感、淡水味和鱼腥味不符合消费者的口味。这与它是淡水鱼和其湖泊的起源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头鲤鱼在流向城市时遇到的阻力和摩擦与其在湖中的物质性息息相关。为了缓和摩擦,商品链各个节点的参与者采取了一些促进鱼类消费量的措施,其中,“远离”和“纠缠”是这些措施中的关键。

  首先,在处理鱼类的环节,作者发现两个现象:第一,大头鲤鱼的身体往往被切成厚片售卖,而头部则被单独售卖。第二,在展示大头鲤鱼的摊位上,商家所贴出的标签通常只显示鱼的价格,而不显示其产地。他认为,将其鱼身和鱼头分开售卖,以及对产地标签的省略是一种零售策略。一方面是为了将其与红鲷鱼纠缠在一起。因为红鲷鱼与大头鲤鱼在除了头部以外的部位都有着相似的形状、大小和肉质,而相比起大头鲤鱼,红鲷鱼往往是更受欢迎和更昂贵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商品远离大头鲤鱼的来源——拉古纳湖,因为这个地方往往与劣质、污染相联系。

  其次,大头鲤鱼的烹饪过程也是平滑摩擦的重要环节。大头鲤鱼生来有一股鱼腥味,因此它需要额外的备餐方法以洗去强烈的鱼腥味以及特殊的烹调方法。零售商通常需要要售卖时将这些方法在标签上标明,或者面对面指导消费者如何烹调。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做出美味的鱼并做回头客。

  最后,大头鲤鱼在作为城市消费者可接受的食用鱼前最常见的用途是做成鱼丸进行出售。在21世纪前,海鱼卡拉索(kalaso)或者蜥蜴鱼(Saurida elongata)是传统制作鱼丸的原材料,但由于野生资源减少和商业捕捞渔业成本增加,这两种鱼类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淡水大头鲤鱼取代了海鱼,作为鱼丸生产的原材料。作者认为,鱼丸加工是一种通过将大头鲤鱼转变成一种无法辨认本体的食物,使其与其淡水的性质保持距离,并与传统海鱼丸的象征纠缠在一起。

  综上所述,尽管政府意图通过水产养殖来增加鱼类产量,以缓解捕捞渔业的压力,但水产养殖生产的鱼在本质上与捕捞渔业输出的鱼是不同的。因此,自然在进入社会后产生了各种摩擦和矛盾关系,也因此在城市中不断地实行“远离”和“纠缠”的策略,以重构本身的物质性,平滑摩擦,化解矛盾,完成自然的社会建构过程。

从世界上最著名的老虎保育实践中

探析人与动物的关系

Doubleday K. (2017). Nonlinear liminality: Human-animal relations on preserving the world’s most famous tigress. Geoforum, 81, 32-44.

Kalli Doubleday

Research Fellow 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卢薇(译读)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动物地理、自然保育

  目前,大多数动物研究都以物种或种群为中心,并在就地或迁地保护的不同空间内进行,以建立人-动物的保护关系理论。该文则探索了印度拉贾斯坦邦林业局投喂一只名为Machli的年迈野生老虎的保育实践,这种喂养实践导致了Machli的身份从野生动物转变为圈养动物。Machli与人类和其他老虎的关系有助于探索“野性(wildness)”、“原始自然(pristine nature)”等概念,以及自然-社会二元划分的社会结构。作者认为,随着个体动物明星在更广泛的野生、圈养或家养的范围内成长,个体动物的复杂性及其如何更普遍地影响人们对保护实践和野生动物的认识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长期以来,地理学都在争论什么是“野生的(wild)”以及更普遍的“自然”(nature)概念。动物地理学特别强调了动物和人类共同营建地方的方式,以及动物成为活跃的“生命政治主体以及生物安全空间生产者”的能力。此外,许多研究倾向于以物种或种群为中心来理论化人-动物的保护关系,以个体动物为中心的研究受到呼吁。该文作者试图通过Machli的案例来回应保护与动物地理研究中的两个核心争论,其一,在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的努力中,人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随着人为气候变化加剧、人类发展项目对“野生”空间入侵扩张,以及这些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种群及个体的影响加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二,地理学或其他学科的保护研究倾向于关注动物种群的福祉或健康,往往在物种或种群的尺度上展开研究,而本文回应了关注动物个体的呼吁,探索了Machli作为个体动物在复杂的保护实践中所受到的关注。

  文章首先回顾了Machli作为明星动物为印度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者认为,人们对Machli的高度认可导致了一种“人类扩展主义”,即将“人格”分配给非人类个体,赋予其道德地位,考虑其自身的福祉,从而导致了对Machli的关怀行动。尽管Machli是一只狂野的母老虎,但她在媒体中的形象持续被人格化,人们赋予了她鲜明的性格特征,在采访中,她经常被人们描绘成母亲,勇敢而机智。在她年轻时期,繁育了众多后代,并争夺了广袤的领土,随着她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当地林业局开始为她补充食物,这种关怀实践是Machli作为一个成功的母亲、狩猎者、保护着、集资者以及该保护区的工作者而产生的,关怀实践建立在注重个体动物的福祉之上,而非以生态系统或种群动态为基础,因而改变了“野生的(wild)”以及保护区内部适当干预和护理的概念。

  文章进一步探索了“野生”与“圈养”之间的边际空间和动物身体。作者创建了一个由17个子类别变量组成的模型,这些变量包括保护区内动物的四个主要概念类别:野生的、圈养的、知名的与不知名的。并将这个模型应用于Machli案例中,展示了当地游客、居民和森林管理者对于喂养Machli的关怀行动的看法。虽然老虎是构成人们“荒野”想象的主要元素,但实际上,老虎保护区处处存在人类的痕迹——村庄、游客、向导、森林管理者,汽车、水坝、道路相交错,人与老虎的活动轨迹相互纠缠。作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照顾一只老虎的行为破坏了该保护区作为“荒野”的存在,而令它变成了类似于动物园的地方。Machli的身体刻有人类符号学特征,人们对富有个体魅力的野生生命表示钦佩,导致了对她关怀的呼吁,但Machli的身份既不完全是“野生的”,也不完全是“圈养的”,这揭示了对生活在非圈养的地方,却受照顾的动物类别的划分存在模糊之处。

  最后,作者在结论中指出,Machli充满母性、英勇和长寿的故事鼓励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去拉贾斯坦邦保护区参观,使区内一些老虎习惯了旅游观光车的出现。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动物园之间的界限因此变得模糊,同时也令野生或驯养的动物身份变得模糊。由于栖息地破碎化,许多濒危动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人类直接的服务和干预才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维持存在。在栖息地丧失的时代,对个别老虎的直接管理,如救援、迁移和医疗护理,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对Machli的补充喂养并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在保护区人与动物关系越发密切的背景下,保护Machli的关怀实践激发了关于动物伦理的争论,以及什么构成了自然和野生空间的争论。此外,随着技术发展,人与动物的关系已经扩展到人与伴侣动物或家畜的关系之外,关怀并不仅限于人们在身体上能接触到的动物,而且还体现在长期通过视听或虚拟接触而邂逅的动物身上。Machli的案例突出了在涉及分类和文化真相的政策和管理策略的道德规范时,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文稿|林煦丹

   卢 薇

编辑|陈浩然

(0)

相关推荐

  • 鼋: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我国境内体积最大的鳖类之一

    谈到国宝级野生动物,人们可能很自然就想起了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和中华鲟等明星动物.然而,在我国的土地上,还生活着一种十分珍稀的动物,可以和大熊猫相提并论却鲜为人知的水生动物.不仅在网络上,或者动物园 ...

  • 专家:近20年,中国野生亚洲象栖息面积缩小40%,橡胶茶叶等产业是主因

    最近一段时间,"大象旅行团"几乎"住"在了热搜上.两群大象从老家--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出发.一群北上500多公里,大摇大摆一度逛到了昆明境 ...

  • 虎,徒有“兽中之王”的虚名

    虎是兽中之王,是威武雄壮的象征,但其实是一种很脆弱的生物.那些年老体衰.身患残疾的食草动物只要能采集到充足的草料,就可以存活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不被饿死,而一个残废受伤的老虎很难打到猎物,很快就会被活活饿 ...

  • 被宣布灭绝30年的生物都出现了,野生华南虎会重新被发现吗?

    2019年11月12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刊发了一篇论文,一种在1990年代已经被宣布灭绝的银背鼷鹿在越南芽庄市附近 ...

  • 杭州出现金钱豹 是野生还是逃逸?

    猫盟CFCA 民间野生猫科动物保护联盟1小时前 昨天我跟陈老湿说:杭州都出现豹子了,你们南京再次被打败了.(上次被打败是上海拍到了小灵猫.) 详情: 上海发现小灵猫,有啥可牛的?不如北京深圳呢! 当然 ...

  • 动物世界-美洲豹

    美洲豹 又称美洲虎,是美洲最大的猫科动物,当地现存唯一一种豹属动物.美洲豹是强大的捕食者,位于食物链顶端,咬力异常强大,会采用一种罕见的杀戮方式,直接咬穿猎物双耳间的颅骨,给脑部致命一击.它们作为基石 ...

  • 保护老虎,纯市场化不靠谱

    悲剧之后的思考 近期,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公园发生一起悲剧:在野生动物园猛兽区内,有游客没有遵守公园规定,擅自下车而被虎攻击,导致游客一死一伤.这种事故在全球很多野生动物园内,早有记录. 国内外的野生动 ...

  • 赏读|人文地理学如何研究自然(1)

    ▲英国诺丁汉市的 Wollaton Hall and Deer Park 主持人语 "自然的社会建构"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对于自然的再思考,倡导以动态与关联的视角探析人.地方与自然 ...

  • 隽永文思,情怀炽烈,佳文赏读!

    秉素心不改  护司法情缘 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  丁颖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这首<西湖梅>将梅花的高洁脱俗抒写地淋漓 ...

  • 赏国画28:明代画家王谔、王世昌、朱端的山水图赏读

    赏读一组明代画家王谔.王世昌的<山水图轴>以及朱端的<寒江独钓图轴>作品. 王谔<山水图轴>长146.0cm 王世昌<山水图轴>宽206.0cm 朱端& ...

  • 赏读 | 日子怎样来,我就怎样爱

    百草园书店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每天清晨百草园用美文.声音.故事和你说早安.一家人文书店,相伴读者二十年. 208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文 | 清溪 ·  主播 | 曹伟 ·  摄影 | 蓝猫 · 编辑 ...

  • 赏读 |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百草园书店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每天清晨百草园用美文.声音.故事和你说早安.一家人文书店,相伴读者二十年. 208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文 | 西南风 ·  主播 | 曹伟 ·  摄影 | 从看见到发现 ...

  • 赏读《瓦尔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梅荷 (一)它令你在纷乱的思绪中得到内心的安静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美在景物,在作家细腻唯美的情感表达中,读来心驰神往,如同随主人公经历了一场令人动容的纯美爱情.而<瓦 ...

  • 赏读|春天再见,夏天你好

    点击链接聆听朗读 文 | 萧萧木下 · 主播 | 山间明月 · 摄影 | 从看见到发现 · 编辑 | 一白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春季的艳阳天,和风荡荡,杨柳依依,总是让人不自觉地嘴角上扬.清新的草木香 ...

  • 赏读:种一抹浅喜在眼里,植一份深爱在心中

    若,光阴可绣,我定是时光中最温暖的绣娘,用三千青丝作线,以山水一程为针,将这一程上点点滴滴的念密密缝制,绣成时光中最美的锦缎,而你,则是锦缎里最暖的流年! -- 题记 许久,未曾触及那些令人缱绻的文字 ...

  • 赏读 | 五月,做个内心向阳的人

    文 | 清溪 ·  主播 | 平安果 ·  摄影 | 从看见到发现 · 编辑 | 一白 又是一年五月.微蓝的天,缱绻着五月的阳光,看似慵懒却不失活力,悠然地梳理着层层绿意. 又是一年五月.携一缕浅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