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怎样鉴别并不难!
开学已经有四周了,有位妈妈发来私信:雷森妈妈,我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应该怎么区分他只是调皮捣蛋,还是多动症表现?
这位妈妈的微信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小学同学,现在看来,当时被大人们称之为多动症儿童的他,其实只是较为顽劣的普通调皮儿童。
“轻微脑功能失调”是多动症的科学名称,简称MBD,1980年多动症被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简称ADHD。
多动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大约为2.5%,以男孩为主。具体的鉴别标准是:
1 注意缺陷。做事经常有头无尾,经常不听他人讲话,极易分心,集中注意力做作业或玩游戏(注意,玩游戏也一样不易集中注意力)对他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 冲动。表现为不经大脑思考就行动,容易发生危险行为,弄伤自己是常态,在课堂上经常大声喊叫,不遵守游戏规则,不能等待;
3 活动过度。片刻不能安静,四处走动,并且烦躁不安,很难待在座位上,行为像是“受一台发动机驱使”;
4 始发于7岁之前;
5 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6 不是由于精神疾病、情感失调、智力落后造成,而是与脑功能轻微失调有关,儿童的主观意志较难控制(也就是说,行为并不由儿童主观控制,打骂也无用,只会加重症状)。
具体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障碍、感知障碍、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
千万注意!不要把多动症和一般的调皮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混淆起来。
一、多动症儿童兴趣爱好少,即使他们喜欢的游戏机、少儿电视节目等,也不能让他们专心致志(是的,他们喜欢的事情都不能专心,因为行为被脑功能失调控制着),但顽皮儿童却不同,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全神贯注,而且还非常讨厌别人的干扰和影响;
二、多动症儿童行动冲动,并且杂乱无章、有始无终。比如,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做一做玩一玩,有始无终,经常半途而废或频繁转换.,顽皮儿童的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和安排;
三、多动症患儿自控能力差,无论在什么场合(注意,无论是什么场合),都是忙碌不停,胡乱吵闹,比如,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来,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多动症儿童话多,经常插嘴,惹事生非,影响课堂纪律,顽皮儿童就不是,他们在陌生环境和严肃场合中能安分守已,不敢胡闹,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所以,不要见到孩子多动,就以为是多动症,忙不迭地给他戴上“多动症”的帽子或贴上“多动症儿童”的标签,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说的人多了,孩子本人和其家长都会以为孩子就是多动症了。如果自己难以区分,可去医院让医生鉴别。
专业人员的行为指导对多动症儿童有帮助,但对于症状严重的儿童,家长应让其同时就医辅以治疗。
在行为矫治期间,还有几点,是多动症儿童家长需要注意的:
首先,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刚一开始治疗,就希望孩子和其他的孩子相同,只能要求他们将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再慢慢提高要求,欲速则不达。当行为矫治有一丁点进步时,父母都要多鼓励、启发并给予及时奖励,以巩固进步行为;
其次,家长对孩子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的任务要多关心多指导,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他善始善终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另外,给孩子宣泄过多精力的机会。如跑步、踢球、爬山等,让他们释放过多精力;
最后,让孩子的生活规律化,家长应敦促孩子遵守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日常作息上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培养他的注意力。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家人的耐心和关爱,矫治孩子的多动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耐心地对孩子教育引导和矫治,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增强他们的信心。千万不可采用打骂或精神施压等粗暴的教育手段,否则不但达不到矫治的目的,还有可能使其加剧,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次强调,因为他们的行为难以自我控制,而是被脑功能失调控制着,他们是无辜的)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给他们恰当的帮助和辅导,就有可能加重症状,并导致儿童出现逃学、说谎、打架、行窃等种种不良行为。
如果非要究其成因,目前的各类资料表明,多动症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孩子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并常伴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孩子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的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胞胎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比较多。
3、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但轻微铅中毒是否可产生多动症,至今还没有定论。
4、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如父母酗酒、吸毒、有精神病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并影响病程发展和愈后。
5、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品调味剂或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较易产生多动症。
现在想来,当年我的那位同学看他喜欢的动画片时可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老师严厉批评他的时候,他也是老老实实不敢胡闹的。
同学,谁让你那么淘,这么多年“多动症”的帽子,你都白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