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高考作文也能满分?!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的一张满分卷引起了一场口水仗:

在这场满分大战中,正反双方可谓泾渭分明,完全没有中间派:一方认为这也能拿满分,另一方认为这就该拿满分。在老贼看来,此文满分实在是欺我浙无人。

满分作文,一般情况下比数学满分更难拿,而且由于大家都能看得明白写得啥所以往往话题参与度极高。自古以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文章的好坏真的是各花入各眼,很难找到两个对文章审美完全一致的人。就像当年牛叉如杨慎般独占鳌头,依然还是有很多人不服,说他的状元是走关系得来的,到后来也还是有人不服他文章说这货只不过是记性好的离谱罢了。

而历史上数的出的那些大作家,都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哪个文豪如果不被骂到一文不值简直不配做文豪。因此一篇小小的高考作文有争议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60分的作文,两个不同的阅卷老师打出的分数分差在10分以上是很常见的现象。当然阅卷的时候有一些技术手段去处理这些分差,就不在此展开了。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还是张满分作文卷。

第一位阅卷老师给的分数仅仅为39分,而二评和三评都给出了55分的高分,由于所有的三评卷都要给阅卷组长审核,所以经过一堆专家的评定,将此卷定为满分。

如果在那一刻我是阅卷组长的话,这张卷子我是力挺第一位阅卷人的分数的。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作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意,要言之有物。要说辞藻华丽,用典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推骈文。然而南北朝时期最华丽的骈文简直就是内容空洞的代名词。为了生僻而生僻,为了用典而用典,能说人话非要说那别人看不懂的话,这叫好文章?

欧阳修的文章属于争议比较少的,总之说他文章好的比骂他文章不行的要多的多。当年写醉翁亭记开篇第一句环滁皆山也,一开始的版本是东南西北各叫什么山,然后觉得啰嗦,卡卡卡一顿砍,只剩这五个字。还是这位老兄,一次路上碰到一匹快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问同行的人你们会咋写这事捏?一哥们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哥们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说:“我了个去,你们这么写把书摞到火星也写不完中国历史啊。”那两个人不服了,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欧阳修当场给他俩上了一课:逸马杀犬于道——除了跪舔你还能干啥?

当然,把一个高中生的文章和欧阳修来比较,也属实有点不公平。不过就事论事,这篇文章实在是很难说得上优秀。

首先说生僻字的问题。虽然这孩子把这些生僻字词都用对了地方,但是别忘了,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当年毛教员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矛盾论实践论,可用过几个生僻字词?但是教育了多少人民群众?所以文章的水平并不在于能用多少冷僻的字词,否则为什么孔乙己能麻利地写出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却连个举人都中不了呢?

文字本身就是有进化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字词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被更容易掌握的表述方式所取代,或者干脆变更了意思,那为什么还要追求晦涩难懂的那些文字呢?最早的人们是把石块砸成小块,然后利用天然形成的锋利的边缘来充当刀具,现在有了各式各样的刀,再拿石块去切肉,你觉得是复古还是傻?

其次就是文章要言之有物。说实话,整个文章看下来都是名人怎么说,你自己怎么想的却显得非常的空洞,就像一个人虽然有一双大眼睛,但是却无神,没有那种灵动飞扬的感觉。从我的角度看来,文章匠气太重,作者似乎并不在意用典的效果,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就是说假大空也并不为过。

文章的深度往往和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关,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能有多少东西可以沉淀?思想的肤浅和文字的稚嫩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篇老气横秋的文字加上空洞的思想,能算是好文章么?

这篇文章出现在高考考场上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样的文章竟然被那么多专家认可而且打了满分,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我浙江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用这样一篇作文当满分作文还拿出来当典范四处宣扬,实在是无话可说。

(本文作者高考作文也几乎满分或者。。。也是满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