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日用而不知——理想的生活(上)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答案,可是,终究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我们怎么做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能使人感到幸福并快乐的?有的人富有不一定快乐,有的人社会地位高也不一定快乐,因为自己的生活太饱和了,人生失去了方向和目标,这类人反而会感到空虚,焦虑,反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或者普通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庄子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太才华出众了,就难免为才华所累,比别人多付出很多辛劳,一个人要是很有智慧,由于知晓了许多宇宙人生的道理,便老是思虑过多,每日殚精竭虑,忧愁苦思,而‘无能者’,恰恰由于平庸、简单,既不‘劳’也不‘忧’,生活好不惬意啊……
理想的孩提时代,一定是大自然的孩子,从小跟星星对话,跟柳树玩耍,跟泥土交朋友,很天真很幼稚,就像龙应台说的,在小渔村长大的她也许缺失了时尚的培养,但却在信息爆炸,理念混杂的今天,可以保留一份淳朴和初心。正如佛家说的,万物都有灵,那如水墨画般美好的绿地和山野,像一片蕴含着巨大宝藏的圣地,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新奇和刺激。
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孩子都是在全身心的去投入去探索,去充分的感知,没有在大自然中成长过的孩子,是感受不到亲近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它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更不同于沉迷于电视电脑等娱乐设施中所得到片刻的欢愉,它更能丰富孩子的世界,感知与自然万物的相通,保持天然的灵性与万物对话,感受自然感受自己,这样的过程像细水长流一样,温情又真实,真实又柔软,给余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与我们现代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对比,前者在自然中奔走,被绿树和花草环绕,与动物嬉戏和追逐,滋养出健康而勇敢的生命活力,感官都能发展的更好,感觉更丰富。而后者,虽然是时代发展的获利者,与各种信息保持互动和共振,却也如同走进了科技无形的牢笼里,思想和精神都被模式化的教育同化封锁和囚禁,在无形中走向钝化。
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
我时常回想起我们小时候如流水般的日子,简简单单的生活轨迹,平平淡淡的琐事总能激起我们浓厚的兴趣,将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红红火火。老辈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规律,过着勤朴,有规律的生活,待晚上收工回家,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一家人秉烛夜餐,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粗茶淡饭,但一家人围着一张方桌将普普通通的饭菜吃的吱吱作响,还打着饱嗝溜达到街上找同龄的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家里的长辈贴完饼子揭开锅盖时,一大群孩子一溜小跑的跑到锅台边上,留着哈喇子围着锅边揭那层金灿灿的锅巴,那个年代虽然有时候还会饿肚子,但心里却是满足的,一顿饱饭都能让人高兴好几天,干起活来劲头十足。
吃完饭到了晚上的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会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唠家常,手里摇着芭蕉扇为我们驱赶蚊虫,我们会借着月色玩弹珠,捉迷藏,星星错落着亮晶晶的缀满了整个夜空,捉迷藏的空隙还会抬头傻傻的仰望着苍穹,黑的彻底的夜空总是那么干净透彻,有时候我们也喜欢围着老人听他们讲一些古老的故事传说,和他们的一些人生趣事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老人家讲故事的时候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抑扬顿挫的把一些老掉牙的故事讲的欢快流畅,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乡村夜晚是静谧祥和的,自然的气息不知不觉与人浑然亲近起来。
那时候简单的生活让我们充满了感恩之心,虽然还是孩子就能感受到大人的不易和艰辛,感恩自然万物对我们的恩赐,感恩父母对我们的抚养,亲人和朋友之间互相体恤和关心,人和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和爱。
理想的生活,青年时代,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虽然人人都提倡三十而立,功成名就,人人都在追求理想实现目标,可是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人们被房子车子这些现实问题所压榨,社会那么功利与现实,一个人的欲望越多,他受控于人就越多,理想的生活,要把欲望收到刚刚是生存所必需的那个阶段,那样就可以更多的自己决定自己,生活按自己的规划前行,而不是每天因为高大上的目标而感到焦头烂额。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商人到海边散步,看到一个渔夫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享受日光浴,于是商人走过去对渔夫说:“你在这里晒太阳,怎么不去捕鱼呢?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吧!”渔夫说:“洗耳恭听。”商人说“首先,你需要每天多花些时间去捕更多的鱼,多赚些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那之后呢?”渔夫问。“之后你可以买条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呢?”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日光浴了。”“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的说:“笨蛋,我现在不就是在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日光浴吗!”
这一点固守,和庄子何其相似。有一年,庄子正在濮水河边钓鱼。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赶了过来:“大王想请你出山辅佐楚国。”
庄子没直接回答,而是问:“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还是将它珍藏在庙堂之上。那么请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打滚。”庄子说:“我也一样。”
这也不能理解为日子得过且过,生活懈怠,而是要明白自己终究要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在看了无数励志的心灵鸡汤之后,大家都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道除此之外就没有一条路可走了吗?人活一世,做成什么事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一个当下,你能不能活出自己,那么多人立志“立功立德立言”,其实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活出自己,追求自己最钟情的事物,随时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动,快乐也是自己给予的,并没有依附于任何人,人们最终还是要从社会走向自然,从群体走向个体,不为别人,转而寻求和创建自己的人生莽原。
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正如学者费勇所说,陶渊明就是想表达:“你们去闹吧,去争吧,去斗吧,去折腾吧,我就在这里,在秋天的阳光里,一个人静静地喝喝酒,听着蜜蜂嗡嗡,听着风从树梢淡淡溜过,就这样看着你们得势了,又失势了。看着那些繁华忽然来了,又突然倒了。而我在自己人生的莽原上开疆拓土,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不亦乐乎。”
对于人类而言,追随自己的内心,才是潜意识里唯一的向往,而不是那些水泥塑料破铜烂铁,不及早发现这一点,追求一生,也是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