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转的?真厉害
似乎在孩子的世界中,天地都是巍然不动,稳稳当当。因此,有些孩子学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整个世界都晃动起来;之后就默认为,我国的古人一定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事实上,稍有国学基础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是清华的校训。
这两句话,并非清华1911年建校时期才由当时的人们撰写的。事实上,这两句话,出自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为《周易》写的《象传》。
其中,“天行健”的意思是,宇宙在不停地运转,或者说,天地在不停地旋转。也就是说,至少公元2000多年前,我国的先民早已知道天地在转动。
倘若,学习《周易》,关于先天八卦图,还会有“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说法。“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是学习《易经》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按照先天八卦来看,从乾一、兑二、离三、震四,谓之左旋,从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谓之右旋。总之,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懂得天在左旋,地在右旋,也许,至少要在5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了。
在先秦古籍《黄帝内经》中,岐伯还有“天自东向西运行,地自西向东运行”,以及“大地在虚空之中,大气举之”的说法。【见《黄帝内经》第六十七篇,五运行大论】
那么,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转的呢?
在《易经·说卦》中,有如下的说法: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意思是说,古人对天地的经验总结,来自上观天,下察地。
对于天空,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如古人一般的热情。白天,我们看到太阳在东升西落,有时候还会有月亮,个别的星星。晚上,我们喜欢仰望璀璨的星空。
也许,上古时代的星空,比现在这个时代更加璀璨耀眼吧。于是,我们的先祖,在茫茫夜空中,北极的附近,发现了一颗稳定不动的星,除此星之外的整个夜空在围绕这颗星旋转运行,每天、每年都在呈周期性的旋转、周而复始。
这颗稳定不动的星,是紫微星,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北极星。更加确切的说,把这颗不动的星,周边的一片星空,称作“紫微垣”,或“紫薇宫”。
围绕紫微星旋转的星星,尤其以北斗七星的旋转,最为明显。北斗七星,以一定的规律,围绕北极星转动,类似我们现在用的钟表,与钟表不同的是,当我们仰望北星空,北斗七星和整个星空都在呈逆时针旋转。而这,就是所说的“天道左旋”。
在《春秋运斗枢》中记载:
第一天枢,第二天璇,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瑶光。
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
至于“地道右旋”,这就需要站到天空“紫薇宫”的位置,俯瞰大地。这个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大地的旋转方向与天的方向相反。此即,“地道右旋”。
为何会这么说,因为在我国道家黄老学说中,经常有上天入地的说法。比如,在《庄子》中,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说法,还有“列子御风而行”的说法。
也许,张衡(公元78年—139年)的说法更具说服力些。张衡在“浑天学说”中有如下的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秀笔记原创首发,作者李秀,多平台原创作者,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