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养生行业
大家都知道扁鹊是一位名医,有一次曾对朋友说:“我比我两个哥哥差远了。”朋友诧异道:“你还有两个医术高明的哥哥,我们怎么都没听说过呢?”扁鹊说:“我大哥擅长在日常生活中教你养生,让你在没有体会到病痛的时候,就将潜在的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因此,别人不会把我大哥当作救星来感激,所以他就没名气;我二哥在别人稍有不适或小病初起时,就予以及时调理,不让疾病进一步发生而影响身体,也就感受不到大的病痛,因此觉得用不着太多的感激并记住我二哥;我是在疾病发生后才能发现和对其治疗,也就是在他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我帮他消除了病痛,因此,他会把我当救星,我也就成了名医。”
以上虽然是一个历史故事,但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医药很重要的特色问题,这就是中医药养生。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优势,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给个人和国家节约一大笔医疗费开支。比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疲劳日久就会逐渐转变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再进一步累积就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关节疾病、生殖疾病、癌症等多种现代疑难病,甚至出现过劳死。可见,慢性病、疑难病很多时候都是由不适当的生活方式累积而引发,如果我们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静养、茶道、药膳、经络按摩、太极拳、养生书法、养生音乐等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作用的系列养生活动推广开来,就能大大地减少很多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是一种自然、立体和流畅的生活方式,既重视身心双修,更重视春夏秋冬季节、昼夜、地域等时空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顺应大自然的变化。
例如,中国古人强调按照“日出夜伏”原则安排日常生活,必须据此安排好昼夜的作息:
中医学认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白天阳气旺盛,阴气内伏。阳气多在体表运行,使体温升高,肌肤温暖,适合参与日常的生活工作等活动。如白天过度睡眠,则易使阳气失动、阴气失伏,以致神倦不振,缺乏朝气。夜间阳气入内,阴气偏盛,体温下降,肌肤趋凉,应卧床休息,以恢复白天消耗的精力和体力。如有的人因工作或娱乐经常熬更守夜,破坏了正常的生理节律,使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很易暗耗体内阴血,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可见顺应昼夜变化,使身体保持有规律地动静节律状态,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再如,春夏秋冬四季有着不同的养生方式,下面仅举一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介绍了春天的养生方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天风和日暖,阳气初升,万物生发萌动。人体皮肤毛孔空疏,机体处于舒展放松的状态,五脏六腑功能活跃,新陈代谢旺盛,脉象浮浅,轻按即得。此时易受风邪所伤,尤其是春阳之气常导致中老年人的旧病复发,有的人在冬季为御寒而穿得过多、吃得过热,使体内遏热,到了春季这些热也会随春气发泄出来。
在春天的晚上应睡得稍晚,睡觉应头向东方,以合东方之气,而早上则应早些起床,只要有8小时的睡眠就足够了。春天睡眠时间减少一些,活动时间长一点,可促进气血的畅通运行和改善新陈代谢。春天树林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负氧离子,因此一早在庭院、田园、树丛里缓缓散步,披散着头发,使全身肌肉骨骼放松,并保持着愉悦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自然状态更利于吸入清气、排泄体内的滞气。散完步后可梳头一、二百次,晚上用盐水洗足至膝,可排泄风毒。
由于春季气温时高时低,不能一下就脱掉厚衣,应一件一件地逐渐减少,以免引起感冒和引发旧病,尤其是老年体虚者更应注意。
在春天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宽广的心怀,切勿遇事就发怒,也不宜成天忧心忡忡、思这想那,只有精神愉悦,肝气舒畅,气血流通,才能顺应春升之气。
肝木味酸,木能克土,土在脏为脾,味为甘,春天应少吃酸味,可增加甜味,以养脾脏之气而不被过盛的肝气所克,应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可吃一些辛辣食物,以助春阳之气,但不宜过度辛辣。多吃胡萝卜、莲白、元葱、花菜等时令蔬菜。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体来讲,主要针对三个阶段的三个原则:
一是未病时要“未病先防”:要注意摄生,防患于未然,尽量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是患病后要“已病防变”:要注意早诊断和早治疗,尽量防止病情加重;
三是病愈后要“瘥后调摄”:要注意处理后遗症,尽量防止疾病的复发。
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治未病”有利于大众健康和节约医疗健康资源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愿意学习和接受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中医养生生活方式。因此,中医养生活动将会更加快速地进入家庭、进入办公室、进入工厂农村,成为现代人每天进行的“标准健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