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理

不谦真人早年初涉医学时,就惊讶于西医对发热病理的无知,西医是怎么认识发热病理的呢?有体温调定点之说,就是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外致热原有病毒,细菌等等,如下图所示(图片摘自网络)。
这是西医的一种理论,是明显存在缺陷的理论。内生致热原细胞是什么,内生致热原如何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体温调定点又是如何影响人体体温的呢?这些都是难解的疑惑。没有细菌或病毒感染,没有外致热原,人体就不会发热吗?这显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譬如说,任何人若是受寒,很容易发热,与内外致热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人体受寒后的应激反应,又譬如说,煤气中毒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发热,这些都是难以用西医理论解释的。
不谦真人以前撰文指出,人体的体温之所以恒定,是因为受远古气温影响,哺乳类和鸟类的体温都与远古气候之气温有关,是进化之必然。故而人体的体温与所谓的体温调定点无关。
体温的变化必然与人体的基础代谢有关,若有发热,则必定有发冷,譬如说,严重受寒后体温会降低,这是因为气温过低能抑制基础代谢。体温是通过物质氧化而维持的,人体饮食摄入的有机物氧化后获得热能,而基础代谢与食物,氧气以及水分代谢等因素有关。
当人体某些组织受寒后,会影响神经以及供血供氧,有些组织供血供氧减少,有些组织供血供氧增加,从而导致有些组织体温降低,有些组织体温升高,而综合效应是有的人体温降低,有的人体温升高。所以有的人会发热恶寒,有的人则无热恶寒。《伤寒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已经认识到,既存在发热,也存在发冷,这样的认识显然比现代医学高明。《伤寒论》: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伤寒是在发热之前发生的,是发热之病因,无论有无发热,都会存在恶寒。《伤寒论》:
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认为,发热和恶寒可能同时出现,这是非常杰出的医学见解,远胜于现代医学之单一发热论。也就是说,人体体温控制是多因素作用之结果,不是所谓的体温调定点之功。
若有发冷,必有发热,这是人体系统稳定之必然结果。所以,若是病人出现发热,并非是致热原所致,而是伤寒所致,若是病人出现发热,必有伤寒。无论冬季伤寒发热,无论夏季中暍发热,都是这样的病理。
只有正确认识病理,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治病方法,否则只会耽误病人。现代医学似是而非的发热理论,你为什么能接受?不谦真人第一次看到该理论时,就认定该理论是错误的,因为该理论没有与物质之氧化代谢相关联,岂能解释发热病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