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理讲座二:医经在方技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4、《医经》在方技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这就是医经的任务,医经是一本讲理的书。

我们接下来看“经方”,经方在当时体系已经非常庞大,但是,经方的特点是什么呢?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

《汉志》中是这么说的,“本草石之寒温”,草、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药,后来《神农本草经》出现,名称应就是出于此句。“本草石之寒温”,就是按照寒和温两种类型将药物分为温性的药和寒性的药。“量疾病之浅深”,判断这个疾病是深还是浅,“假药味之滋”,通过这些药物的特性,“因气感之宜”,遵循气感的原则,“辩五苦六辛”,把药物依其性味进行组合,‌“致水火之齐”,当时的经方也分为两类,水剂和火剂,(这在《仓公传》中是有体现的。)对应前面的药性的寒与温,最后“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通过实现通闭和解结这两种目的,让身体能够恢复到平衡的状态,这就叫“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大家可以想一下,什么叫通闭解结?在《伤寒论》当中常常提到,一般的医生由于不明医理,会出现的误治?基本上是用汗法,发汗的方法;下法,通利的方法;还有呕吐的方法,是所谓的汗、下、吐法,就是“通闭解结”。让堵塞在上面的,通过呕吐之后得到舒解;闭塞在肌体里面的,通过发汗的方法让它得到缓解;而阻碍在下焦、肠道的,通过泻法让它通利。这就叫“反之于平”。这是当时经方的一个特点。“及失其宜者”,如果做得不好会怎么样呢?“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就是分不清寒热,本该用温法的用了寒法,本该用寒法的他又用了温法。结果呢?会导致这个疾病,热的更热,寒的更寒,也就达不到“反之于平”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经方”体系的指导原则,是以“寒热‌”‌做为大纲,他的解决方法,是以“汗吐下”等“通闭解结”,这是它的一个特点。这可以看作是刘向刘歆团队校书时,所面对的经方现状。

所以,他们在论书时,还特别指出了这样的经方体系,存在着一个指导原则上的缺陷,那就是“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方的治疗,只观察人的寒热,但是对于人体内的精气,由于内因而导致的损伤,又不能够在人体外部以寒热的状况表现出来症状,这种情况,他是没有办法去判断和治疗的,这就叫“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比如说《内经》中特别强调的情志内伤,由于情志的原因而导致的脏腑的虚损,精气内伤,这类型的疾病,在体表上没有表达出寒与热的状态,这个时候经方体系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做治疗了。这是其在自身理论体系上一个缺失。

这种理论上的缺失和实践上的比较简单的做法,带来了一种什么结局呢?在汉朝的时候老百姓有一个谚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一个人生了病,如果你不去找医生去看,它的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结果就和找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看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对于当时的经方实践的一个很大的批判。

由此你就可以注意到,在汉代《黄帝内经》之类医经出现的时候, 他试图去 回答医学理论的问题,就不能绕过经方类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他既然指出其问题,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并借以重新指导他的实践,这样才称得上改变仓公后医学理论暗昧的企图。

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事实,在校书者整理后重出的经方类书目中,《汤液经法》一书是放在一系列方书的后面的。(经方共有十一家,《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排第十,其后是《神农黄帝食禁》。)而我们知道,仲景《伤寒杂病论》,有一个“广《汤液经法》”的说法,也就是说,这本书对于经方来讲在历史上应该是讲理的书,那么按照其地位应该放在前面,不应该是这个排序。 那么是不是由于医经产生了,新的理论回答了旧理论的不足,而使得原本处于经方中讲理的《汤液经法》也就随之地位下降了呢?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所以,以《黄帝内经》这些能称得起经的理论书籍而论,他不仅仅是一本讲针灸体系的书,如后人所误解的那样,他是一个讲医学原理的书,他不仅仅是一个侧重实践针刺的书,而是一个指导各种医学实践的原理的书,这是《黄帝内经》类经书的任务和经方之间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历史上,在《黄帝内经》等医经出现之后,然后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国出现了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叫张仲景,他重新对经方进行了整理,提出了六经辨证的体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经方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次巨大的升华,经方才成了我们今天中医体系里面特别特别重要的一个支柱,它的疗效变得非常非常的好。同时,历史上的经方的不足之处,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仅可以解决外感的疾病,还适合解决内科的各种杂病,以至于今天我们说六经辩证伤寒方剂,可以适合于不仅仅伤寒类的疾病,还包括所有的疾病的治疗都可以采用六经辩证的方法体系,包括他的方,这就是理论的变化对实践带来的一次飞跃。由此我们必须正视,医经类书籍的出现,与整个医学实践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类是“房中”。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汉书.艺文志》

从古人来看,它代表的是人内心的欲望,情志的一种极端的状态,对这种极端的状态要解决它的方法是强调节制,叫做“禁内情,而为之节文”,就是强调如何去节制他,如何去控制他和如何去管理,那么这是房中的特点。

第四类是“神仙”。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出处同前。)

神仙也是在汉代的时候非常火爆的一个学派,神仙在历史上,对整个医学的贡献其实也是非常大的。

客观地说,房中和神仙这两大类的实践,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识系统和理论体系,对于经类书籍在认识生命状态和生理特征是有直接的贡献的。这在《内经》中是有体现的。比如,房中对于“精”的认识,神仙对于“服气”的认识,都极大地拓宽了经类书籍在生命现象认识上的基础和视野,这两大派系的技术类内容,后来主要是在道医的体系当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那么神仙这个体系,强调的是“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汉志》里面对他做了一个最后性的归纳和总结,说它能使人“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人都贪生怕死,这是人的通病,一想到死亡就产生巨大的痛苦,每一个人都会死,那么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呢?他说神仙家的这个体系足以回答个问题。但是他并不认可它真的能够使人成为神仙。

这是《汉志》对当时医学的四大门类的一个非常清晰地点评和描述,而这四大门类共同构成了医学的主体,而以医经为首,以医经为最高层次,放在首位。所谓的“经”,见过传统织布的人都知道,织布机里分经线和纬线,经线是固定不变的,先把经线拉起来,然后,通过一个梭子,连着纬线,人后左右穿梭,扔一次拉一下,布这样就慢慢织起来了。所以,‌‌“纬”是变动不居的,“经”是亘古不变的。因此,我们以“经”来比喻那些讲亘古不变的道理的书,凡是讲亘古不变道理的书都被统称之为“经”,他们的地位也很好的表达出来。

所以,医经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讲理,当他出现的时候,他就是要回答原理是什么?道理是什么?而不只是回答说是什么,怎么去做。这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在汉代的时候,在汉朝的时候,凭什么,你说你中医想讲道理就能讲这个道理?西方医学要等到发展到17、18世纪,还没勇气去讲这个道理,一直到科学技术发展到设备进步,实验手段进步,帮助对病因进行探索时,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其实,就是直到今天,这个道理讲的仍然不够好,你们随便翻一本医学的专业的书籍,就会发现大部分的疾病仍然会写着原因不明,或机理尚不清楚。那怎么治疗呢?只是建立起几种假说,由这些假说形成一些治疗方案。所以现代医学在医理这件事情仍没有完成,使得它说话时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不敢讲过头话,不敢讲是不是能讲清楚道理。那么凭什么汉朝时,中国人说我要用《医经》把道理讲清楚,而且不是一般的讲清楚。要能够象磁石取铁一样,以物相使,讲道理讲到这么透,讲到这么好用,讲到这么可以这么有效地去指导实践,这是一种非常大非常大的气魄。那我们就要问了,凭什么?

要回答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历史当中去,去看一下在汉代时候,在医学实践方面给中医做了哪些准备,在医学原理上方面又给中医提供了理念、工具和方法。

(未完待续)

文中引文: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歧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汉书.艺文志》)

(待续)

前文:

中医原理讲座一:《黄帝内经》的历史使命

诸坑渐填

本坑前文:

(0)

相关推荐

  • 一本有一本的伤寒 各家有各家的仲景——...

    一本有一本的伤寒 各家有各家的仲景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金栋按:清·柯琴(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自序>说:"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

  •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起源吗?

    金栋按:<黄帝内经>不是中医的起源! 据医学史料,中医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中医起源于圣人(伏羲.神农.黄帝).起源于巫(毉,从巫).起源于医学本能与医学实践等多种说法,似乎各有其理. 何谓 ...

  • 中医原理讲座一:《黄帝内经》的历史使命

    大家好,这是我受蕾妈安排讲的一堂中医公益课的录音整理.整个内容,讲了三个多小时,整理下来,有三万多字.但的确要这么多,才比较完整的能够把我想讲的中医原理的一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这也是这么十多年 ...

  • 中医原理讲座五:中医原理

    中医原理 (根据录音整理) 8.中医原理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观念的天空.是它孕育和产生了那个时代的任何学科.我们的时代,有我们时代的观念天空.汉朝人有他们的.不一样. 这里我们只选取和医学有关 ...

  • 中医原理讲座三:扁鹊医派的贡献

    我们先看一下在汉朝时的医学实践,记录出自<史记>,司马迁写的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写历史,从上古的黄帝一直写到司马迁所在的本朝,就是汉武帝,他给很多人都写了传记,其中属于医学的传记只有一篇,这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595 食疗止胃痛效果真好 路老十二除湿金方很妙

    请输入标题     bcdef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595食疗止胃痛效果真好 路老除湿金方很妙 好友云中月发消息说:我是一位老师,得了职业病慢性咽炎,不知老中医奶奶是否有好的方子?若有,请指点,我替所有 ...

  • 中医珍本——道光二十七年 药 方 本

    道光二十七年药方本,珍藏版16本,完整版170多页(单面)左右的内容.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 ...

  • 中医康复知识讲座(二)

    发布于 2020-07-23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 大白话说中医第一百二十三期|肾虚已久重膏方,打好补丁复健康!

    追先贤之遗志,继古医之传承 咱们上一期的节目,讲到了洪大姐需要脾肾同调,而且不仅时间不能短,补肾还要选择效果更好的膏方:金髓煎. 她现在正在吃的是二甲双胍,是降糖药的一种. 因为这是我们的身体情况决定 ...

  • 中医十大泻火名方 “五汤、二饮、三散”,...

    中医十大泻火名方 "五汤.二饮.三散",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 1.附子泻心汤--热痞兼表阳虚--大黄.黄连.黄芩(君)+附子(佐): 2.半夏泻心汤--误下虚痞.健脾益气--黄芩. ...

  • 中医十大泻火名方 “五汤、二饮、三散”

    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 1.附子泻心汤--热痞兼表阳虚--大黄.黄连.黄芩(君)+附子(佐): 2.半夏泻心汤--误下虚痞.健脾益气--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君)+人参.炙甘草.大枣补(佐): 3.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