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寻找美点
近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语文教研活动,观摩了两节示范课,一节由区西罡学校何涵老师所授《麦哨》,另一节由区一小李妍娇老师所授《小真的长头发》,同时,聆听了罗静老师主讲的《统编教材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讲座。整个上午,我静静地观摩(聆听),静静地记录,静静地欣赏,静静地思考。收获颇丰。
第一节由何涵老师讲授《麦哨》,课始,何老师用一段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美的境地,让学生在聆听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美,进而走向美。当我随音乐渐入美的课堂时,由于临时有事,我离开了现场。过了十分钟,当我再次去现场时,何老师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美:湖畔,田野,湖边。此处,何老师以其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把学生引向诗意般的境地,注重引导,善于启发,特别是何老师的范读特别到位,与文本所呈现的基调是一致的。
何老师把课堂定位得十分准确,紧紧围绕“湖畔,田野,湖边”核心场景引导学生欣赏,拓展思维,进而调到学生的美感,当学生用美的语言描述出一幅美的画面时,美就自然生发。我在听课时,发现何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解读文本,这正是美的解读方式。不过,此处老师真正陶醉于美境时,学生还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美,还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灵魂,无法生发内心的美,故而显得教者偏高,学生偏低了,也就是说,学生自主用美的语言描述的过程过于简单,没有真正达到老师期待的课堂效果。
事实上,之前我听过何老师上这篇课文,欣喜的是,何老师在处理文本时,探寻出一条新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读、思、品、写,让学生在文本深处去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重塑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立足于课堂去设计教学,尊重学情去上课,这样的行为是老师最美的教态,自然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或者说,美中探美,妙不可言。
第二节由李妍娇所授《小真的长头发》,课始,我充满了期待,期待精彩频频。事实上,课堂精彩如我所愿,下课铃响了后,我静坐在椅子上,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纵观李老师这堂课,设计合理,节奏适当,张弛有度,且内容丰厚而不显臃肿。李老师是美女老师,不仅人美,课更美,单从年龄论,她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年青老师,然而,她能驾驭如此干净且有效的课堂,令人惊叹、佩服、羡慕,甚至有些嫉妒。
从李老师所授的课例可以看出,她在备课前是反复研读了文本的,正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她找到了课堂的突破口:以多音字“长”为切入点,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向文本深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这句话中的多音字学生容易发现,但是,李老师并没有为了让学生找多音字,而放弃了教育学生要读书,这在公开课中是难得的品质。接下来,李老师以此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多音字“长”,并指导学生朗读准确。
接下来,李老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小真的头发到底能长多长呢?由学生在文本中找相关句子,在朗读指导后,由学生自主展开想象。这里,李老师善于等待,等待学生寻找、等待学生发现、等待学生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有表情,有动作,这样才是有味道的朗读。那时,我看到,李老师范读时表情特别可爱,完全与学生和课堂融为一体了,自然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此处,处理朗读结束后,李老师再抛出一个问题:小真的头发都能做什么呢?这正是文本中所描写的。李老师善引导学生去归纳、概括。此过程中,有朗读、有启发、有鼓励。当时,有个小男孩朗读声音小,李老师鼓励对方要大声,要自信,结果小男孩在她的鼓励下,朗读得非常好。这就是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好老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完全被老师带进文本时,李老师适时放手,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过程,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此环节中,李老师并没有赶进度,反复强调要说清楚,讲通顺,她的心中永远装着学生,而不只是装着课堂。这正是李老师的慈悲情怀。
李老师在处理文本时,既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又注重学法指导。学生会的不讲,敢于放手。比如,课末处,有关双引号的用法,李老师后来在陈述时说到有预设,如果学生发现了就讲,如果学生没有发现就不讲,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这种双引号的用法在三年级上册就讲过,也就是说,学生懂了就可不讲。这不得不说是老师应试思考的教学课题。
一节课结束,黑板上留下美丽的板书。我回头再去看板书时,发现所有的关键信息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并概括的内容。这里,涉及到教学活动引入与引出的话题。
谈到引入与引出的话题,我想说,语文教学不能囿于文本,上课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文本,但是,最终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出,从文本中引出后引导到生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完美自我,最终成人。这才是我们为什么学习语文。这一点,我愿意与李老师请教,共同探讨。
最后,听了罗静老师的讲座,豁然开朗。她对教材的解读十分全面,听罢,倍感责任重大。
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隐在”文本,“显在”策略。事实上,文本永远是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值得一线教师俯身钻研,而策略贵在用心,贵在发现。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将“隐在”与“显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记得王崧舟老师讲过:“智慧的老师,一定会知难而进。”“教师要树立自觉的核心素养意识,就会发现,核心素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将'隐在’转化为'显在’,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当我听到这样的话语时,总有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然而,我又有一种特别的孤独感,甚至绝望的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我找不到原因,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如鲠在喉。也许,是我对语文的态度过于虔诚罢了。
我一直认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实际就是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语文”的名义,提升学生的素养。是的,语文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简单的字词句段篇;语文应该是精彩的,而不是枯燥的文本对话;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而不只是听说读写。语文老师应该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把学生融入恰当的语言环境中,真正达到“对文化的传承,对阅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窦桂梅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样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情怀,学生才可能爱上语文,进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当活动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我应该小心地匍匐在教学路上,时常警醒自己:语文应该是多元化的,特别应该与学生生活融合,而不应该把语文格式化。
此次活动,十分完美,美在开始,美在结束,美在探讨。如有机会,我一定会拜她们为师,学习语文教法。明天,我将带着美的情怀去上自己的语文课,向几位老师学习,在课堂中寻找美点,把学生引向芳草鲜美的语文湿地。
2020.6.6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