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遭遇了冷场

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要求学生打开书,自由朗读《田家四季歌》。学生朗读时,我在黑板上出示朗读要求: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大约三分钟后,学生朗读结束。我站在讲台上,问道:“同学们,谁来说一说课文写的什么呢?”全班同学保持沉默。我一再启发他们要大胆回答问题,然而,结果不如人意,教室里,死气沉沉。怎么办?来不及过多思考,我必须调转教学思路,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他们。

我在教室里踱来踱去,嘴里说着:“谁能说一说课文到底写的什么呢?”在我再三启发一下,终于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课文写的农民很勤劳。”既然有同学开口,我就追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农民很勤劳?”她说:“农民伯伯四季都在劳动。”瞬间,我觉得我找到突破口。于是,我说:“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很多同学接着说:“主要写的农民很忙。”此时,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打通了,至少,他们懂了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事件。

接着,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我说:“同学们,我突然发现你们很聪明,但是,你们总是不敢大胆说。我喜欢你们大胆说。”然后,我说:“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到四季,请问,这篇课文写的季节依次是?”学生齐答:“春夏秋冬。”看来,这样简单的问题是不必再重复了。我要求学生在书上作符号,把有关季节的词语圈出来,然后说出每小节讲的什么内容。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居然没有同学主动回答。

我静静地望着他们,教室里十分安静,我知道,这节课将陷入冷场的结局。怎么办?难道学生把这问题想太复杂了?我立马调整教学思路,要求他们齐读课题,读完后,我们进行对话训练。

师:“你们说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歌?”

生:“田家。”

师:“对啊,田家,田间地里,这里谁是主人?”

生:“农民。”

师:“农民在田家做什么?”

生:“劳动。”

师:“什么时候在劳动。”

生:“四季。”

师:“四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年四季,长年累月。由此可见,农民伯伯特别?”

生:“辛苦。”

师:“农民伯伯在田间地里劳动,无论是哪个季节,他们都是很辛苦的。你们可知道,张老师曾经也是农民。”

生:“张老师,那你说说农民到底有多辛苦啊?”

师:“哎,一言难尽啊,特别累,早出晚归,不是背就是挑,累得汗流浃背的。所以,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我们才能吃到可口的粮食。你们应该珍惜粮食,有一首关于珍惜粮食的诗?”

生:学生自觉齐诵《悯农》

师:“所以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农民伯伯一年四季都在忙农事,他们是特别辛苦的,我们应该?”

生:“珍惜粮食。”

师:“好吧,既然你们从课文中读懂了农民的忙碌和辛苦,那就带着对农民的敬意去读课文吧。”

下课。

教学反思:

1、从课文内容来说,以四小节呈现,每小节字数不多,容易读通顺。

2、从课文内容来说,以诗歌形式呈现,每小节内容简单,只讲述一个季节的故事,浅显易懂。

3、课文的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读,在读中感知四季(春夏秋冬),感知农事忙碌,进而体悟农民伯伯在田里的辛勤劳作。

4、由于,我教的学生对农村生活体验得不多,他们对农村、农事、农民了解得不多,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切身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在学生对文本主旨把握得比较透时,进行思维拓展,由文到义,引导学生不仅要体会农民劳作特别辛苦,还要真正做到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5,当课堂遭遇了冷场,可能是学生在某一点(或者某一环节)没有读通,读懂,或者说,是教师引导的点不到位,引导的力度不够。总之,以等待的姿态去面对课堂中的学生,有时候,会收到意外的收获的。

2018.9.18晚草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