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柏林:丁宝桢的前尘往事
丁宝桢的前尘往事
文/傅柏林
晚清名臣丁宝桢,系贵州织金牛场镇人。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岳州、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在为官生涯中,丁宝桢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以吏治严整闻名于世,曾殊杀骄纵不法的太监安德海。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期间,面对内忧外患,国势日蹙,政治黑暗,乱象迭起的清朝政府,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督治黄河水患,改进都江堰水利设施,创办机器局,改革盐政,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智斩太监安德海。同治八年,久居宫闱的六品蓝翎太监安德海借给同治皇帝预备大婚之物,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慈禧太后的许可,安德海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招摇出京。须知,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是不允许擅自出入皇城,违者杀无赦。
虽然安德海只是个六品太监,由于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欢心,成为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在宫里,安德海培植党羽,玩弄心机权术,干预朝政,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皇帝母子关系。丁宝桢一生刚正不阿,不喜趋奉,早就看不惯狗仗人势的安德海。此时,丁宝桢借安德海私自出宫,有违祖制的罪名,巧妙地利用了宫廷政治斗争的复杂关系,以“前门接旨,后门杀人”,智斩太监安德海。体现出丁宝桢非凡的政治智慧。殊杀安德海,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震惊了朝野,让丁宝桢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两治黄河水患。同治五年,黄河在郓城侯家村决口。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意识到如不及时治理黄水泛滥,将误春耕,加重灾情。即筹拨省款,亲自督工,赶在春汛前完成了这次堵复,保证了灾区次年的春种。同治十年,黄河在石庄户再次决口,淹没了华北五省数十州县,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此时,正告假在贵州省亲的丁宝桢千里迢迢赶回山东,日夜督促工程的实施,再次赶在春种前将黄河决口堵复。
修理都江堰。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灌溉渠道严重淤塞的状况深感不安,到任后即亲率官民整修都江堰。光绪三年,他躬冒霜雪,沿江督率,计修渠七十余里,砌堤一万二千多丈,使灌溉范围由原来的一万亩扩大到后来的十多万亩,使成都平原再度成为水旱无忧的“天府之国”。之后,丁宝桢又用剩余银两在岷江内江上修建了石柱木结构的南桥,方便百姓交通往来。如今,这座南桥成为都江堰景区一道著名景点,是当地百姓休闲纳凉的好地方。人们对丁宝桢根治黄河水患,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绩念念不忘,铭记于心。
兴办洋务,抵御外侮,创办机器局。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在任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期间,面对帝国主义列强“船坚炮利”的现实,先后兴办了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制造了大量枪炮弹药,痛击日本战舰的挑衅,粉碎法军企图占领台湾宝岛。丁宝桢以审时度势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常规”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戒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
改革盐政。盐业是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而四川又是盐业的重要产地。丁宝桢入川后发现,由于云贵川长期遭受战乱,官商勾结,私盐泛滥,盐价腾涨,百姓饱受淡味之苦。丁宝桢到任后,一边打击官商勾结,一边改革盐政,将“官督商销”制改为“官运商销”制,统一食盐运输,并积极整顿运务,清理整修水陆运盐道路。经过此番整顿,四川官场风气为之一变。除了盐政改革,丁宝桢还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弊政,倡导清廉务实之风。
虽然丁宝桢生处江河日下、国势颓微的清朝末年,面对“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无异虎狼”的黑暗现实,作为一个封疆大臣, 能在腐败宦海官场中,出污泥而不染,即使在今天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教益和启迪。
傅柏林,四川成都市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南文学网散文编辑,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会员,《星草》杂志社成员。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人民铁道报》《华夏散文》《散文选刊》《中国铁路文艺》等报刊杂志。散文集《远去的心愿》荣获贵州省2009年“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优秀奖;散文《记忆中那些消失的蒸汽机车》荣获2016-2018年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优秀企业主题文学作品三等奖;散文《飞驰在祖国大地上的“复兴号”》荣获2019年中国铁路文联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