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二十三难 经脉的长度与循行

第二十三难 经脉的长度与循行

[原文一] 
     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①,可晓以不②?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蹻脉③,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十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④,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译文一] 
    问: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长短尺寸,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答:手少阳三焦,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三条阳经,每经从手指到头部的距离,各长五尺,左右六条经脉,五六得三十,共长三丈。 
    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阴心,手太阴肺,三条阴经,每经从手指到胸中的距离,各长三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三六得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合计长二丈一尺。 
    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三条阳经,每经从足趾到头部的距离,各长八尺,左右六条经脉,六八四十八,共长四丈八尺。 
    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三条阴经,每经从足趾到胸部的距离,各长六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合共长三丈九尺。 
    人体在两足的阳蹻脉和阴蹻脉,从它自足踝到目部的距离来计算,每脉各长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一丈五尺。 
    督脉和任脉,是分布在背腹正中的单行线,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九尺。 
    以上各经脉,总计共长十六丈二尺,这就是十二经脉长短的尺寸数。

[词解一] 
    ①度数:是指经脉长短的尺寸数。本节所说的长度,也是以同身寸的测量标准来计算的。 
    ②不:音意与否字同。 
    ③蹻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二脉,分布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外侧是阳蹻。内侧是阴蹻。 
    ④督脉、任脉:属于奇经八脉的二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任脉统任一身 的阴脉,故以督、任为名。

[按语一] 
    本节说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蹻脉的长度,合共长十六丈二尺。这些长度,也是计算营卫气血在人体内运行的尺寸度数的依据。因为古人按照脉搏的搏动次数和呼吸次数,推 算营卫和经脉之气,在全身上下流转情况时,认为在一息的时间内,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称为一周,一昼一夜绕行了五十周,共长八百一十丈(详见《灵枢●五十营篇》),其中每周的气行度数十六丈二尺,就是根据本难所述各经脉的总长十六丈二尺来计算的。 
    本节内容和《灵枢●脉度篇》的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中对十二经的长度,都是以左右两侧的经脉计算,督脉和任脉是单行线,各以一脉计算。值得研究的,就是分布在左右的阴蹻和阳蹻,共有四条,但文中仅提到“蹻脉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只计算了两条脉的长度,它究竟是指的左右阴蹻脉,还是左右阳蹻脉呢?关于这个问题,根据《灵枢.脉度篇》说:“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由此可见,本难所称的蹻脉,在男子为阳蹻,因以阳蹻为经,阴蹻为络;在女子为阴蹻,因以阴蹻为经,阳蹻为络。也就是只计算了经的长度,而没有计算络的长度。


[原文二]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其始从中焦①,注②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 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③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译文二] 
    问: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它们的循行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终止的? 
    答: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血气,贯通阴阳,使全身内外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

它的循环是从中焦的部位开始,首先流注到手太阴肺经和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再从手阳明大肠经,流注到足阳明胃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承接着从足太阴脾经,再流注到手少阴心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然后又从手太阳小肠经,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少阴肾经;承接着从足少阴肾经,再流注到手厥阴心包络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然后又从手少阳三焦经,流注到足少阳胆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厥阴肝经;最后从足厥阴肝经,仍复回转来,流注到手太阴肺经。

十五别络,都是从经脉分出来的旁支,它和经脉同出一源,彼此紧密地连系着,象圆环一样地运行气血,循环周转灌溉全身。

而各经络的脉气,又都会集在寸口、人迎,所以这两个部位在脉诊上,都可作为处理百病和决断死生之用的。

[词解二] 
    ①中焦:约在脐上四寸胃中脘之处,即脐眼胸骨尖的中间。

②注:是形容象水液样的流通灌注。

③朝:是会集的意思,滑伯仁说:“朝,犹朝会之朝”。

[按语] 
    本节说明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联系传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终止于足厥阴肝,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从阴经到阳经,再从阳经到阴经,各经承接着循环运行,构成了一个阴阳相随、内外相 贯的整体。

兹将各经上下逆顺的循行方向,并参照《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记载,作一简表如下(表中的循行顺序,各经穴的起点和终点,是依据各经走向来排列的):

[原文三]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①,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译文三] 
    问医经上说:懂得脉气的终始,才能确定阴阳、气血、表里、内外的关系。这句话是怎么解释呢?
    答:所谓脉气的终始,就是脉法的纲领。因为寸口人迎的部位同阴阳各经的脉气,是内外贯通的,经常象潮水一样的按时灌注,而气血在人体之内,又象圆环一样的循环周转,没有息止,脉搏的动力由此而发源,显示生机的开始,所以称为始。所谓终,便是从脉搏所反映的三阴三阳经的脉气已绝,脉气竭绝,就会死亡,而在临死前,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显示生机的停止,所以称为终。

[词解三] 
    ①朝使:滑伯仁说:“朝使者,朝,谓气血如水潮,应时而灌溉;使,谓阴阳相用也”。主要就是指人体的阴阳气血,象潮水一样的按时灌注在寸口、人迎部位,从而反映脏腑功能的是否协调,可作为诊断的准则。

[按语] 
    本节从终始两文面,说明人迎、寸口,在诊断上的作用,不但能够反映内脏的病变,而且还可从脉搏上所表现出来的脉气的盛衰有无,作为推测预后的依据。也就是说,这两个切脉部位,都在 诊断_上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但对于寸口、人迎的所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宗王叔和之说,以左手的关前部为迎,右手的关前部为寸口,且因《难经》倡导独取寸口的切脉法,所以本难所提的寸口、人迎的部位,认为应以在关前部的说法较为妥切;但另一种见解,根据《内经》有关寸口、人迎的记载,则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当在手腕,( 桡骨动脉)的太渊穴处,人迎(属于足阳明胃经)当在颈部两侧的颈动脉处。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说。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