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的“吃货”
记得儿子的第一篇日记,就是汉字夹杂拼音写的关于吃的内容。大概是出去吃饭,吃了什么菜,怎样好吃。而且菜名都是用双引号或者书名号引起来的,虽然无法看出对美食的热衷和兴趣,但足以发现好吃的东西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
“民以食为天”,小小年纪里,吃饭大概就是生活的全部,虽无法冠以“热爱生活”的美名,至少说明人不傻,舌头也敏感,知道什么好吃。
对美食的热衷,也许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口味刁钻者尤甚。从小就讨厌玉米窝头的自己,曾被大家戏谑“馋狗不肥”,整顿饭都以不饿的理由坐等,不过是觊觎那一块白面馒头。后来生活逐渐得以改善,才减少了吃饭时的“诡计”。
如果是灵巧的吃货,应该是很幸福的事情,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做得美食,并且一饱口福。无奈,恰是个笨笨的吃货,而且一点也不敏感,吃到了,也没有试做的想法,而且从来没有可以做好的自信,认为这等美食者,非人人可做。
缺少实践,连家常饭都是勉强维持着吃了不饿,没有追求过美味。一度认真做过一段时间素菜勾芡,时间长了,嫌麻烦就停止了,热度持续了三分钟,后续就归于平淡。
昨晚吃了一次“佛跳墙”。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一直不明白啥意思,“佛跳墙”这个主谓短语怎么能和菜名联系上?菜名应该是名词,或者是个偏正短语,表明这是由什么食材,怎么做成的,比如“清炒山药”。当时,恐在众人面前露怯,也没敢问关于“佛跳墙”的由来。
第二天一查,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取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按说,也应该可以根据字义想象得到。这是清朝的一道名菜,属于福建闽菜系。由鸡鸭猪牛肉以及海鲜食材,经过大火文火轮番煮近十多个小时,当绍兴酒坛做的煮具开启后,连修炼成佛的人都禁不住美味的诱惑,放弃禅修跳墙而来,这难以抵制的味道,取名“佛跳墙”,禁不住为此名暗暗叫好。
佛跳墙的汤汁浓黄,有新下来的玉米糊糊的亮黄颜色,味道很香,又不能确定是什么香味,没有荤油的油腻,但是的确有荤香。里面的海参,很有弹性,足见火候拿捏得合适。一般都是单独做好海参,后面才加入汤中,以免糯化软烂到没有弹性。鱼翅,一直笨笨的认为是猪皮一样的东西,很香,后来听说可能是鱼翅,至今不敢确认。虾仁、鹌鹑蛋,好像还有一样东西,要么不认识,要么忘记了。一起淹没在浓浓的汤汁中,由一个白色金边的蒸盅盛着,似乎下面还有加热的蜡烛。一人一个蒸盅,方便卫生,味道鲜美,而且很具有滋补功能,可谓是冬季食物的上品。
倒没有模仿佛跳墙的任何想法,这样的国宴名菜,只能是细细品味,哪里有做“赝品”的念头?而且如此复杂的食材,繁杂的过程,根本不具备模仿的可能。
上午吃食堂,有一道红烧肉,虽然只给了一点点(打饭太晚,没有肉了),但足以让我震撼,色泽、味道都是顶呱呱,这样的饭食,自己做很费工夫,而且少了也做不着,如今二师兄这样高的价格,吃一次的成本极高。如果孩子不在家,做这样的饭,基本就属于满足口腹之欲却升高了血脂。所以,向来不轻易做。当然做出来也不够好吃,且每到刷碗满是油腻,常常暗下决心,再也不做了。
听说燕窝和鸡蛋的营养成分相差不大,所以,每看到很高级的美味,就猜想,可以用什么代替,比如,吃不到燕窝的,常常说,吃一个鸡蛋吧,基本可以替代的。“佛跳墙”呢?似乎难以找到替代品了,因为食材样数繁多,不像燕窝,自此一种。
当然,一辈子都不曾知道、吃过“佛跳墙”的也有很多,豆腐、白菜、萝卜一样可以保人平安健康,有美食,细细品味;家常饭,也认真对待。一粥一饭,一菜一蔬,只要有欢悦、泰然的心情,一样可以吃出人生之美来。
听说,喜欢美食的人都很热爱生活,那么,每一个吃货,都应该是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的人,且为这份难得的热爱鼓掌,然后再瞄准下一个吃的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