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得这么逼她,疯了???
一个女人把男孩放在了传送带上。
传送带的另一侧,是正在运作的碎布机。
吞噬一条生命,完全不是问题。
她狠心按下开关。
奇怪的是,男孩并没有做出反应。
甚至连恐惧的情绪都没有。
千钧一发之际,女人按停了开关。
传送带停了下来。
而她狠狠咬住毛巾,却压抑不住崩溃的悲泣声。
因为她的孩子,是个残障儿——
《妈妈的神奇小子》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关注度极高。
借互联网之风,我们对奥运选手的了解早已不止于一个名字,或是一段高光。
拿到奖牌为国争光的,我们能挖出他们的趣事。
遗憾惜败的,我们也学会了体谅和尊重。
但相邻几个月举办的残奥会就冷清了不少。
很多人都觉得,看到残疾人努力挑战身体极限,会忍不住被感动到泪流满面。
所以大多数时候不会主动观看。
不过,《妈妈的神奇小子》走的不是那种催泪的励志片风格。
主角原型是残疾短跑运动员苏桦伟。
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黄疸救治不及时,患上了脑痉挛。
从此失去了90%的听力,这辈子也无法离开助听器。
更令整个家庭崩溃的,是他四肢肌肉萎缩,到了快8岁仍然无法站立。
医生断言,他到这个年纪还不会走的话,这辈子能够行走的几率也很小了。
但他不光站了起来、跑了起来。
甚至成为了职业运动员。
从1996年的亚特兰大残奥会,到08年北京残奥会,他一次又一次打破世界记录。
100米短跑,正常人跑不进15秒的都一大把。
而他的最高记录,是12秒58。
摘下冠军光环,回顾苏桦伟的前半生,依然唯有奇迹二字才能概括。
而这份奇迹,由他的母亲苏妈缔造。
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没有让苏妈这个角色成为垫脚石般的工具人。
她当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奉献者角色。
虽然医生早早给阿伟的人生下了定义,但苏妈始终咬牙不放弃。
走不了,她就背着儿子生活。
治病要钱,她就从全职主妇的身份里挣脱,一人挑起几份工。
一次被混混欺负,让她看到了阿伟的跑步天赋。
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思把阿伟送去了残障短跑训练队。
在训练场,教练要切断阿伟对家人的依赖,不让她靠近。
她就带着小板凳、驱蚊水,坐在草堆里,一看就是一天。
得知阿伟由于肌肉萎缩,平衡能力极差。
她狠下心来,花钱买了一碟又一碟的鸡蛋,让他踩着练习。
无疑,这是一个“超人”般的母亲形象。
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有感动,更有羡慕。
但更让我有感触的,是她脆弱的另一面。
在阿伟还没能站起来的时候。
也许比起工作和照顾孩子的辛劳。
他人的目光更让她倍感困扰。
有的是恶意——
他们嘴上嘲笑阿伟是低能儿。
她可以凶狠回击,却不自觉地竖起了身上的刺。
逐渐地,她开始无法接受那些陌生人的“善意”。
有的时候,怜悯也是一种歧视。
去便利店买可乐,老板报完价格后抬头看见了她背上的阿伟,眼神流露出不忍,摆摆手,说就算是送他的。
妈妈脸色一变。
凭什么要请我儿子喝,怎么不请别的孩子?
看似突如其来的情绪背后,是一个母亲脆弱的自尊心。
为什么要区别对待我的孩子?
不正常,就不配得到尊重吗?
至刚易折。
刺猬背上的刺是它的武器,也是它的软肋。
几段爆发戏,展示出了一个伤痕累累的母亲。
第一次,就是开头派爷提到的。
苏妈想要用死亡逼迫儿子站起来。
但儿子听不到,也不理解她的行为,更不知道自己坐着的传送带背后是什么。
举动很疯狂,绝望的感情却沉重。
第二次,是阿伟功成名就之后。
风光过后,是与努力不匹配的薪酬。
拿了残奥冠军,比普通的奥运冠军奖励少不说。
日常训练堪堪只有每月3000的津贴——
快递员的工资都有7000块。
何况训练必然伴随着昂贵的饮食支出。
恰逢苏父受伤住院。
小儿子为了补贴家用,把阿伟的金牌偷走卖给同学。
苏妈得知后,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顿。
-你知不知道你哥哥每一块金牌掰开都有血有汗的?
然而小儿子却也大声哭诉。
自己生来就是为了以后照顾哥哥,从来没有得到一分关心。
妈妈能记住哥哥的每一块奖牌,却永远不记得自己在学校参加的到底是篮球队还是足球队。
从震惊,到愧疚。
再到阿伟上前告诉她,可以不训练、去打工,她露出的矛盾。
饰演苏妈的吴君如把这段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一个走出过绝望,又重新回到要牺牲孩子的绝望境地的母亲。
画面定格,这种压抑无奈的情绪也许在我们身边也很常见。
第三次爆发,在阿伟通过接广告峰回路转之后。
本来是为了赚钱跑步而答应拍摄。
合约却越签越多,挤占了的训练时间也越来越多。
每当问起苏妈,却只能得到敷衍的回答。
就像那些用孩子赚钱的黑心家长一样。
但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阿伟把手机扔到一边,放了广告商和妈妈的鸽子。
苏妈找到操场,质问他知不知道这样要赔很多钱。
阿伟和妈妈大吵一架。
他觉得妈妈变了,他一直以来就只是想好好跑步,而不是出名赚钱。
而苏妈忍不住剖白内心:
你是天生残疾没有人会怪你,大家都只会怪我。
终于,苏妈在这个依靠了自己一辈子的儿子面前,露出了最脆弱的一面。
她顶着指责声坚持了这么多年。
小的时候,她逼阿伟走路、训练,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也咬牙继续。
于是被周围人骂冷血。
长大一些,她要帮儿子克服那些不怀好意的目光。
别人评价,只会说生了这种孩子,父母有原罪。
现在,为了他退役后能衣食无忧,拼命给他接广告代言。
却连儿子也不理解。
苏妈的选择有问题吗?
当然有。
她在过分的自责和他人的指责中,把关心变成了管制。
逐渐忽视了阿伟虽然身体残疾,但精神、情感正常的事实。
而这并不是苏妈的原意。
当她把瘀积在心中的情绪倾倒出来,自然也想通了自己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苏妈不再强势插手阿伟的训练。
退回到最初鼓励他的状态。
两人和解,阿伟也重拾信心。
任谁看了都忍不住欣慰。
有人说,《妈妈的神奇小子》应该改叫《小子的神奇妈妈》。
因为妈妈太神奇,所以能挖出残疾孩子身上的天赋。
因为妈妈太神奇,才能够从绝望的深渊中爬出,扛下一切,创造一切。
戏里戏外,苏妈都很伟大。
而这部电影,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一个拥有身心障碍(同时患有一种或多种肢体残疾或心理疾病)患者的家庭里,健康的家人也同样值得关注。
在影片里,苏妈的心理问题始终存在。
尽管大部分情况下,她会隐藏起自己濒临崩溃的情绪,在孩子身边当好一根“精神支柱”。
但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想。
如果中途有一刻,她没有撑下去,会发生什么?
阿伟是个相对来说幸运的残疾人。
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开不了某个天赋的窍,要靠着父母家人养活。
那么这些父母,又能撑得了多久?
尤其是,大多数父母并没有经过任何康复教导。
比如:
什么样的肢体训练比较安全有效?
不同程度的自闭症状适配什么样的行为干预?
有的人甚至并不知道竟然有对应的教导方式!
不过好在,有一些民间组织可以提供帮助。
广州越秀区天使心家庭关爱中心,在爱德基金会的支持下,于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了身心障碍加油站。
旨在帮助这些家庭成员增加知识、提供精神援助。
这并不是那种简单的社区活动。
加油站的内容,从线上到线下都有涉及。
线上的是免费提供特教专家心理教育课程。
线下则会定期举办交流会、主题活动。
目的,就是为了给这些背负了极大压力的家长们,一个喘息的机会。
随着活动在多地展开,辐射范围越来越大。
加油站也需要更多爱心人士的加入和支持。
如果你也想为残障人士提供帮扶,却不知道采用什么渠道或方式。
可以,或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