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之活着的历史·庄河(下)
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三圣宫”建于1927年,是庄河下街最早的三层楼房,曾供奉儒、释、道三教及五帝神位,也曾是道院和“卍字会”会址。此后,随着“卍字会”发展壮大,在“三圣宫”后院新建了女道院,是一栋红砖二层楼,山墙上砌有“卍”字图案。
庄河老街的建筑从清末民初的四合院式硬山建筑,到民国时期的二三层楼房,还有伪满时期的单层建筑,风格迥异。从这些变化之中可以捕捉到历史变迁的痕迹。
“马头墙”一般多见于南方,但在下街却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当时有很多南方的商人在此长期经商定居,建筑商铺住宅,使得老街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
青砖、黛瓦、红石,错落有致的老建筑,与工艺精美、图案精致的廊檐雕柱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热闹与繁华。就连斑驳的墙面、墙角的青苔和砖缝间偶尔探出头的几棵小草,也都是写满了故事的样子。
清乾隆八年,“青埠”港正式开通,青堆子小镇的人口逐渐增多,商业也愈发繁荣起来。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庄河建厅时,青堆子已有居民三千多人。在民国和“伪满”时期,经济和文化达到了鼎盛,镇内人口稠密,店铺林立。太平街和鱼市街、下街一起,构成了青堆子的“商业区”,各种餐饮、药房诊所、粮油货栈、针织日杂、理发洗浴等等一应俱全。
鼎盛时期,建于唐、元、明、清4个朝代的12座庙宇,分布于街巷之中。后来,港口渐渐淤塞,青堆子也随之衰败,现在只剩下始建于唐代的普化寺。
青堆子老街还保存着许多老四合院,大多建于清末、民国时期。这些四合院都是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翘脊硬山式风格,具有显著的北方民居特色。特别是一幢幢进院门楼,造型别致,有着浓郁的古旧风韵。
老街的居民对老街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尽管当年商贸繁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老街那份厚重的历史是无法代替的。
老街是庄河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反映了庄河从清末民初连续发展起来的历史;它也是今天庄河这座城市文脉的传承,没有了老街也就没有了这座城市。作家王小波曾说过“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而庄河老街正是活着的庄河近现代变迁史,如何将这部史书续写下去,这是历史交给庄河人的命题。
来源: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