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老周拒绝进养老院,“父慈子孝”不该只强调一半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说孩子们不孝顺,而是累得受不了了。

这句话,是《向阳而生》中熊顿同病房里面一位阿姨说的,这位阿姨说,她已经跟闺女说好,随时可以把他们老两口送敬老院,不能因为她的病,拖垮了家庭。

这是一位明事理的母亲,有这样的母亲,是子女之幸。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如此明白事理,我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辛辛苦苦养大了孩子,自己老了还要进养老院,那图什么?

就比如熊顿的另一位病友老周,就是拒绝女儿所说的让他进养老院的。

这就不禁让人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养孩子真的只是为了防老吗?二,让父母进养老院就是不孝吗?

先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我生孩子养孩子,只是因为我和先生之间非常相爱,我们觉得幸福的家庭需要有个孩子,我们也会以爱彼此之心去爱孩子。简而言之,就是我生孩子是因为爱,而不是为了防老。

当然我也希望将来孩子能够孝顺,并且从小到大都会教他做个孝顺善良的人。但我更希望他能够自己过得幸福。等我老了,需要他照顾了,我也希望他能够天天陪在我身边,可他毕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他的条件不允许,我并不会以孝顺为理由勉强他放弃工作和家庭。

至于让父母进养老院,我不认为这是不孝。现在的我们提倡效率和质量,每个人都在高节奏地为了生活快速运行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父母看病需要钱,孩子读书需要钱,房贷车贷各种花销需要钱,工作对于中年人来说太重要了。很少有人做到每天只围着父母转。

那么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其实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手段。子女上班赚钱维持家庭运转,更好地为父母创造看病的条件,父母去养老院接受专业的照顾,这比一家人坐在家里愁眉苦脸抱头痛哭要孝顺得多。

那么《向阳而生》中的老周为什么接受不了孩子让自己进养老院呢?我想,这也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观念问题。

我们很多人都还有着“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认为自己老了,就该是孩子在床前尽孝。所以当子女提出来让他进养老院的时候,本能地都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孩子是不想照顾自己,从而推给养老院来推卸责任。

事实上,这种观念真的落伍了。我前面已经说过,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手段。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实际状况以及生活环境和模式的变化。

现在的人,兄弟姐妹都比较少,甚至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抛开其他家庭因素先不说,就单说照顾父母这件事,没有更多的人来替你分担和轮流照顾,那么如果你只靠自己来床前尽孝,就会出现守在父母身边就没钱给父母看病、赚钱给父母看病就无法守在身边的困境。

所以,养老院是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很好的模式,这并不是说子女不孝,而是实际生活中能解决问题的有效的途径。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奈。但凡有条件,不用为钱发愁的话,我想大多数子女都愿意天天守在父母身边的。

其次,是自私心理。

没错,就是自私。像老周那个年纪,已经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不会不明白子女的艰辛。老周的女儿哭着说:“你看现在孩子上学,这一大早上五点多就跑起来做早饭了,我这送去上学又去上班,晚上接回来等他做完作业又十一点了,爸,我是真的顾不上您。”

可是老周呢,就只有一句话:“小秀,你可是我的亲闺女呀。”

他不是不知道女儿说的是事实,但他始终认为,是亲闺女,就得无条件答应他的各种要求,他不想进养老院,她就得自己伺候在身边。那么孩子上学怎么办,工作怎么办,他是全然不管的。女儿不答应,就只有“不孝”这个标签等着她。

这不是自私是什么?当然,老周是病人,作为子女,是应该体谅病人的心情和脾气的。可是正因为他是病人,他也更应该体谅子女赚钱的不容易不是吗?如果女儿不去工作赚钱,他一年二三十万的治疗费哪里来?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叫“父慈子孝”。

《礼记·礼运》中说: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现在我们多把“父慈子孝”解释为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则对父母孝顺。也就是说,先有父慈,才有子孝。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父要慈,子要孝,这两者同等重要。

无论如何理解,拒绝进养老院的老周,都不算是个“慈父”了。他只要求“子孝”,自己却做不到“父慈”。这真的是一种很不明事理的表现。

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不答应进养老院就是不慈,作为孝顺的子女,是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想法的。然而作为慈爱的父母,也需要为子女的难处着想,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自己的舒适和痛快。

老周作为一个已经重病五六年,每年要花二三十万的老人,他,真的是该考虑到子女的困难的。看不到子女的付出,只看到子女的不足,别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了,就是孩子有足够的孝心,也没那个能力去尽这份心了。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明白,“父慈”和“子孝”是一样重要的,我们不该把“父慈子孝”只强调其中的一半。

岸见一郎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中写了自己照顾患有认知症的父亲,也提到了请专业照护人员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为了不让子女在长久繁重的照顾过程中把自己累垮进而产生抵触心理的必要辅助,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尽孝。

真的很希望,那些如同老周一样希望“子孝”的父母们,也都能够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知:很多时候,不是子女不孝,而是孝顺也需要力所能及。

用慈父之心去看待子女,你会对子女的“孝”有一个更加客观和理性地理解和评判。千万别在强调“子孝”的时候忘记了“父慈”。

作者简介:孤独的幸福树,一个喜欢读书和写字的女子,希望我的文字能够伴你温暖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