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
导读
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的生态优势,将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是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就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红线划定等热点问题介绍了有关情况。
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我们感到,虽然我们守住了国家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也完成了国家规划所确定的2020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的任务,但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陆昊说。
由此,“一揽子”措施即将出台,以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陆昊介绍,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过去空缺现在又急需的规则进行补充,对只有原则性规定的要求要进行细化,对已不适用的条文还要进行修正。
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机构改革后,中央明确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考虑和行使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自此,祁连山等25个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一一启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等9个重大工程和47项重点任务相继部署,滨海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保护修复等制度文件陆续出台,取得了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举措。机构改革以来,自然资源部联合相关部委,对已经划定的15个省份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评估和调整,对其他16个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红线划定过程中,我们科学坚持应划尽划,在比例上不做硬性规定。从结果上看,目前划定最高的省份面积超过50%,但也有的省只占7.2%,正是尊重了所在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的客观结果。”陆昊说。
全文来源于: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30日 03版)(记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