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4【弥佛洞】
从护宁寺出来,向南过桥不远便出偏关进河曲界,前去有石城村位于公路两旁,房舍散落,各成一院,不时有村人出入。靠近黄河的一边有集中的庭院,规模大过一般院落,有靠山石窑洞砖包门面数十孔。过庭门头刻有“石径禅院”匾额一块。门两侧有石刻楹联:“古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这里便是弥佛洞所在。
弥佛洞是黄河龙口大峡谷悬崖峭壁上的一座天然石窟,藏在古寺下临渊处,古寺分为上下禅院、弥佛洞石窟三个组成部分。推门入寺,有老者院中打坐,上前说明来意,老者站起笑答,逐一打开房门,热情解说起来。我们向功德箱随喜过后,跟着老者一一看去。
上院正窑砖石墙面上,有精湛浮雕刻画数十幅。其中十幅戏剧人物浮雕,分别为《白蛇传》的游湖、《渭水河》的钓鱼、《春秋配》的捡紫、《打子上坟》的上坟、《打鱼杀家》的杀家、《八义图》的朝房、《打金枝》的绑子上殿、《牧羊卷》的舍饭、《三娘教子》的教子、《白蛇传》的祭塔等戏场面。十幅戏雕被视为我国重要戏曲文献珍品,载入《中国戏曲志》。其余皆为骆驼运输、奔马驴驮等,是反映当年河曲人走西口,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情景,生动感人。
进下禅院,好似进入一个露天石窖中,所有建筑依山天成,别具匠心。过影壁墙,视线豁然开朗,龙门峡谷尽收眼底,百余丈深的悬崖陡壁上有一条弯曲羊肠小道,人行其上,沐风临云仿如仙人。路的尽头有石门,上刻“悬空界”三字,穿过石门便是弥佛洞了。
洞窟面阔、高、深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错,人至其中如入虎口。洞内再登高23级石阶,又见半空石洞,上有弥勒佛石像,高约七尺五寸,笑口常开。佛像后有穴,近口可感觉有风,深不可测。
焚香礼拜,面对黄河站立,听脚下黄河喷涌呼啸,看对面山峰云烟环绕,思绪万千。
据地方史料考查,弥佛洞古寺,初建于明代,兴盛扩建于清咸丰到民国初年间。此时正是河曲黄河水运发达,跑长船“走西口”入河套的频繁时期。船工们为了顺利闯过黄河龙口峡谷“神门”、“鬼门”难关,即在这里修造了弥佛洞古寺,以祈求天神保佑。
大河两岸人文景观若干,皆来源于大河人日常所需,得以千古存留,更是千古不变的精神支柱。
有庙即有庙会,弥佛洞的庙会,每年两次,一次在农历正月初八,另一次是在二月十九。有趣的是两次庙会主题各有不同。
正月初八,相传是大禹治水开通龙口峡谷险段的祭祀日。因此他们把正月初八,称为“迎神祭祖”节。会日当天,乡人涌集,梁家碛、河湾渡、娘娘滩,还有河西岸边内蒙的马栅、榆树湾、浪上等地的河路船工子弟。特别是还有当年航运“走西口”到内蒙包头、临河、磴口等地定居的老船工家族,也远道赶回家乡祭祖。
二月十九日第二次庙会日【石城人称“人口社”又名“人畜兴旺节”】,弥佛洞钟鼓齐鸣,二人台唱响两岸。最为奇特壮观的是该村群众举办的糕塑“十二属相”灯游会。
这天中午,家家吃黄米油糕,户户要捏糕灯盏,一人一盏灯,并按每人的生肖属相成灯,每户还另加天、地、水三盏灯。有道是:“石城男人出巧石匠,石城妇女是巧糕匠”。
夜幕降临,由家长领全家人,端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糕灯,全村村民到古寺村巷灯游一番,然后回到村中广场上,将糕灯放到九只大方桌上,似为九曲黄河阵图。村民们便围着灯桌,欢歌笑语。
大河孕育了两岸无数的大河人,大河人回报以无穷的人文景观与人文情怀。弥佛洞是这里人们倾述心语的处所,寺庙又以庙会的形式承载了千古遗风,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河不可或缺的元素,酝酿出了多彩的大河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