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国庆假期里布置了一个很特别的作业:挑战7天日记。也就是放假7天,坚持每天完成一篇日记。这个作业是自愿完成。
今天,检查同学们的挑战情况。16个同学坚持完成了7天,而且7天中至少有2篇是质量比较高的。有1个孩子,也坚持了7天,但是每一篇的质量都明显低于自己的正常水平。有1个孩子坚持了6天,最后一天没有写。我对孩子说,还是要感谢这次经历,让你明白什么叫“一步之遥”。
还有8个同学,开始还是有挑战的想法,有的坚持了2天,有的坚持了3天,还有的坚持了4天。我问了其中有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说:“老师,写到后面,我实在没有可写的了。每天都在家里作业,你说写什么呢?”还有个孩子直接给我讲“我早上起床、吃饭、上培训班、吃饭、睡觉,就这么普通。写不出来。”
统计下来,一共有26个孩子有参加挑战的意愿。中途因为种种原因,有10个孩子放弃了,这就说明“明白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学习班长也完成了7天挑战,但是7天的日记质量并不高,能够满足5星要求的是费劲才找到2篇。我请他上来读吕学然的挑战日记。
他疑惑不解,但是还是认真地站在我身旁读完了。
“读完了,感觉他的日记怎么样?”
“写得很好!”
“那你有什么感受呢?”这么一个问题,指向不明确,对他来说理解起来都有些困难。于是我重新问了一遍:“联系你自己来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他踟蹰了一会儿,扯着自己的袖子不好意思地说:“写得不好。”于是,我和他一起阅读他自己的一篇日记,来共同探讨为什么觉得写得不好。
他结合第二单元的作文课,自己也能够说出一些原因,然后欢天喜地地回到了位置上。他也许是觉得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所在,然后下一次就能很快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当然也是有困难的。因为,我讲作文那天,其实他们都是明白了的,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可是“明白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那么,我需要做的是让这个“明白”不被架空,落在实处。比如,第一个坚持7天,我应该考虑把事情进行分段,先来个三天的,再来个2天的,最后再来2天的,这样参与的孩子是不是就会多一些呢?而且半途放弃的孩子是不是就会少一些?
第二个,面对孩子们说到的“生活太普通,没事情可写”,这里来设置一个专门的讲座,教孩子们怎么把普通的生活记录得有滋有味,让他们看到这样的可能性。
第三个,孩子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自己写不出那样的,怎么办?
这时候,必须是要教具体的方法,比如添加“心情”,怎么去添加,怎么让心情写得更清楚更生动。看着孩子们去尝试,点评他们尝试的结果。概念上的给,是没有益处的;操作上的手把手,才是搭建“明白”和“会做”的桥梁。
好吧,我明白了这回事。接下来就该去做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