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归来
作者 :荣昌赵良
湖北省西部有座古老的县城名叫秭归,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出生在这里。
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写道:蜀主刘备为报吴主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仇,起兵七十五万伐吴。蜀汉水军已出巫口,旱路军已到秭归。孙权得报,长叹曰:“蜀军势大,如之奈何!”历史上,蜀军也确实东向进兵秭归,把孙权吓得一溜跟头。
秭归更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坝所在地。前往参观宏伟大坝的游客,多半会选择登上大坝旁边的凤凰山屈原祠,先凭弔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然后站在屈原祠顶部的观景平台极目远眺,“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的高峡平湖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俯瞰长江三峡大坝雄姿)
秭归这个县城的名字也挺有意思。《说文》称"秭”为“数亿至万曰秭。”将“归”,解释为“女嫁也”。《诗经》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这是对“秭,归”本意的解释。
“秭,归”的寓意就更有意思了。在众多字典中,“秭”都只用于地名。秭归县是“秭,归”的特产。至于"秭归”为何意,说法不一。代表性的说法有三。
一是《水经注,江水注》记载:屈原有贤妹,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秭归,“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
二是“楚的附属国夔子国,因不祭奉,楚人灭夔,以夔子归”。今秭归即“子归”之意。
三是与一个传说有关,虽不足为凭,但从侧面反映秭归人民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相传屈原冤沉汩罗,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屈幺姑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鸣叫的声音仍然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做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归,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兄妹情深。后来“子归”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秭归。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当然,还有望帝死后变鸟为杜鹃,别名子规的传说。既然都是传说,我宁愿相信屈幺姑死后变成子规鸟,天天鸣叫“我哥回”这个凄婉的传说。
在三峡大坝附近有座凤凰山。屈原祠就建在山脚下。祠的山门“光争日月”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是郭沫若题写的。现在的屈原祠是因三峡工程兴建,由归州搬迁过来的。依山临江,依旧制,呈古风,蔚为壮观。
(秭归屈原祠山门)
“祠”在古汉语中为祖庙的意思,可见秭归人民对屈原敬仰与缅怀之情绵延千古。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据考证,公元前340年生于秭归乐平里,原本是楚国贵族,博学多才,正直端方。历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屈原更是一个流芳百世的诗人。他开创了楚辞体,以其瑰丽浪漫的想象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流放途中,听到楚国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的消息,悲愤之中投汩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楚国人民深感其志之坚,其情之深,遂开始以各种活动纪念他。人们还把屈原投江的日子――五月初五,逐渐沿袭成一个节日――端午节。在这天,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他。
(纪念屈原壁画)
在屈原祠大殿里,塑有一尊高近4米,重约3吨的屈原铜像。他愁眉紧锁,手持佩剑,凝视远方。表现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
祠堂大殿两旁的门柱上是赵朴初所作的楹联: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屈原铜像)
屈原祠最有传奇色彩的是照面井。相传,它是由屈原随身携带的一面宝镜所化而成。只要在井边一照,就能清清楚楚的辩明忠奸。那些奸侫之徒是不敢看照面井的。三闾乡人说:“照面井寒奸侫胆。”
我倒希望真有这么一个照面井,让那些奸佞小人、贪官污吏无处循形。
屈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颗诗坛巨星,称“中华诗祖”。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宏博丽雅、浪漫奇特、精彩绝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殿匾额上书中华诗祖)
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在陪都重庆公演。作为激发爱国热情的作品,时值抗日战争相持之时,人民的愤懑之情更容易通过话剧的形式抒发出来。屈原在《雷电颂》中发出的“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一度响彻重庆的上空。
屈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爱国忧民,行廉志洁的高尚情操,励精图治、求索奋进的拼博精神,改革法制,联齐抗秦的美政思想,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
(日月同光,屈子归来)
让我们一起去领略《离骚》的情怀,思考《天问》的求索,体验《九歌》的瑰丽,感受《橘颂》的芬芳吧。
作者简介:赵良,家住荣昌,退休教师。喜欢看看闲书、喝茶、练练毛筆字但难登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