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饱受口吃折磨的孩子能不能等到口吃训练的出现

从口吃诞生开始,它就和人类的历史紧密结合到了一起,那些我们熟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很多都受到了口吃的影响。只不过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坚韧意志和不屈的性格,所以才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颗明珠。

那么究竟什么是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其实口吃也分成人和儿童,前者虽然占据多数,但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受到口吃影响的儿童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据统计,在中国就有将近600万青少年儿童受到口吃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与成人口吃者相比较,大多数儿童口吃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痛点

1.家长对于儿童口吃问题的不重视;

2.家庭环境容易诱发口吃问题的出现,或促使口吃问题加重;

3.儿童出现口吃特征后得不到及时的注意,结果问题变得越发严重,比如连发型口吃转变为难发型口吃。

为了让孩子能够正常说话,及时的口吃矫正非常有必要,这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属于他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避免孩子继续消极自卑下去。而要进行语言矫正,首先就要改变大众对于口吃的错误认识。

关于口吃,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还是停留在部分影视作品和名人轶事上面,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因此,这就会导致我们不能及时注意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异常表现,结果导致“假性口吃”变成了“真性口吃”。还有的父母则认为口吃能够锻炼孩子,所以应该保留。

虽然锻炼孩子的想法很好,但口吃着实不是一个好方法。要知道孩子连成熟的三观都还没有形成,更不要说如何克服口吃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很多时候他们既不能正面面对口吃,也不知道如何改变口吃,结果就在口吃影响下一步步踏入未知的深渊。

可如何改变口吃成为家长们心头的一个大问题,因为他们对于口吃的了解很浅显,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结果就是放任自流。

如果放任口吃继续存在,基本上只会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孩子接受口吃存在的现实,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变得磕磕绊绊;第二种则是孩子整日处于对口吃的恐惧之中,结果就是变得消极自卑,不敢与人交谈,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中不出门。

消极、恐惧、自卑、暴躁等等都是口吃儿童比较典型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表现,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自由畅快地交谈,另一方面又害怕说话,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要一说话,就肯定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和歧视。

这一点估计很多口吃儿童的父母很有感悟,你们肯定也经历过自己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哭着回家的场景。可这个时候,也是很多家长最无助的时候,哪怕你们知道孩子在学校被人嘲笑了,也很难有确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所以只能安慰或者呵斥孩子。

但这样做要么是杯水车薪,要么是更加加深孩子对于口吃的恐惧。因此,家长们对于口吃的孩子要和声劝慰,不要过于斥责,否则这会加深孩子对于说话发音的恐惧,从而变得害怕说话、拒绝说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