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围绕东沙岛的谍报战
1937年9月2日,日本海军突然以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为主力,对我国南海诸岛中的东沙岛发动袭击。守岛海军陆战队在观象台台长李景杭少校指挥下奋力抵抗。无奈敌众我寡,经激战,我军除牺牲者外大部被俘,东沙岛沦陷。
▲东沙岛是抗战前我国在南海诸岛中唯一设防的岛屿
东沙岛周围浅滩密布,水况复杂,本可以坚守更多时间,但由于日军在1930年便借来访之机测量岛外水深,加上清末民初日本曾一度占领东沙岛,对当地水文情况较为熟悉,因此战斗仅持续一天便结束。
此战之后,东沙即落入敌手。但研究抗战的学者们面对此战难免有一点疑惑——此时,日军在华东、华北和我军激战正酣,兵力并不充裕,为何要分兵攻占东沙这样一个偏远小岛呢?毕竟东沙守军不过一排,根本不可能对日军构成威胁。
若说这是为日军在南海获取一个立足点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日军在南海着力建设的真正对华作战后方基地是设在三灶岛的,东沙岛过于狭小,不足以承担充当海军基地的作用。
直到战后,这件事情才真正揭开谜底——发动此战,乃是因为日军急于获得我国南海的气象情报。
日军攻占东沙岛缘于其航空兵在淞沪战役前期的失利。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但素称亚洲最强大的日本海陆军航空兵此时一度根本不能掌握上海上空的制空权。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是中国空军的英勇战斗,在一次次空战中给日军造成重大损失;其次则是此时正值台风季节,日军航空兵试图出击上海的时候,遭遇台风而异常艰难。
台湾历史学者钟坚教授考证:“抗战初期'八一四笺桥空战’我军全胜,系因日本海军鹿屋航空队自台北发航参战,费尽浙海飓风尾而不自知之故。也因此日军痛定思痛,战后当即夺取东沙岛我海军观象台,强化南海气候资料之收集。”
当我们谈到情报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气象情报”的重要性。实际上,由于军事行动离不开气象信息的支持,这种情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十分重要。
无论诺曼底登陆还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实施时间最终都是军事气象情报决定的。在抗战的中国,气象情报也深受重视。如驻延安美军观察组,除了沟通和交流以外,还有一项任务便是在收集华北气象情报,以便支持盟军航空部队的作战。
而中国南海地区的气象情报对于日军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这不但关系到日军对我国华南入侵行动的成败,也关系到其发动太平洋战争,夺取东南亚各地的侵略能否顺利开展。
这其中攻占东沙是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东沙岛扼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进出南海的瓶颈,战前便是南海地区气象情报的收集和发送中心。
中国海军此前在东沙岛建有两座30米高无线电通讯金属天线,相隔150米,用1.45MW电台拍发正弦无线电波,通报之气候公开情报服务范围包括新加坡、香港、台北、上海、青岛、北平等无线电接收台,也包括海上航行的在航商轮与舰船。岛上并建有16米高电动闪频式航标灯塔。
▲1925年中国东沙观象台施工现场,左侧的高杆为无线电天线,正中的铁架为航标灯塔
日军攻占东沙岛之后,中国军队发现日军很快增强了东沙岛作为气象台站的作用。1938年,日本编成“东沙岛派遣队”常驻该岛,驻防海军陆战队一个小队、通信兵一个小队、气象情报人员一组,以及海军水路部设置的观潮站,受日军马公要港部司令官水户春造海军少将指挥。日占台湾总督府另外派遣劳工数百人登岛,设立海水淡化蒸馏设施、陆上和水上飞机机场、码头等。
为了加强气象情报的收集,日军大本营从驻扎在千叶的直属“FB气球联队”抽调人员登岛设站,使用“九八式浓红色20瓦(指气球发报机功率)气球”,每日定时从东沙岛释放空飘,收集高空气候情报,形成“加密高空天气数值”。
我方发现日军将南海东沙岛气象资料视为“机密”情报,利用中国海军原有天线拍发加密电文,提供日军在航机舰使用。
▲日军使用的探空气球和气球上的标签(从东沙岛缴获)
东沙岛的气象情报在日本海军南线作战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日军控制这一要点,便意味着盟军方面丧失了对于南海军事气象情报的获得渠道。
俗语道卧榻之侧其容他人安睡,早在双方开战前,东沙方面的日军气象站对于驻菲美军来说亦如芒刺在背。这也成为中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秘密情报合作的重要猎取目标。
根据钟坚教授所述,中国方面对东沙日军气象情报的截集,是由军统局实施的。
军统局在1938年聘请著名密码专家亚德利(Herbert O.Yardley)建立侦察电台和密电组,执行对日电讯情报破译任务,表面上亚德利与我国的合作是个人的,实际上则有中美秘密情报交流的条件,美方要求于中方的任务之一便是获取东沙岛发出的南海北部气象情报。
▲ 密码天才亚德利
亚德利与中国方面的合作并不十分成功,他后来返回美国,写了一部虽然有名但内行看了基本视为小说的书描述在中国的经历,这就是《中国密室》。
▲ 亚德利所著《中国密室》
他在《中国密室》中描写了主人公与一位日军收买的汉奸“独臂大盗”斗智斗勇的故事。今天看来,其中情节应是杜撰,但未必没有一点影子。因为中国方面开始实施对东沙日军气象情报的电子侦察和破译不久,日军便提高了情报的密级,使我方对其破译最终功亏一篑。这背后或许便有日本间谍的通风报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合作在东南沿海设立了156个气象站,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气象情报网,这也是美国海军情报署和中国情报机构进行合作的首要使命。这些气象站所搜集的气象情报经过汇总整理,可以准确预报西太平洋上大部分地区的气象情况,对于盟军在西太平洋上的作战至关重要,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1944年以后的历次战役都离不开中美合作获得的气象情报。
有意思的是,在1941年至1944年间,中方向盟军方面提供了大量基于日军东沙气象台的南海气象情报。要知道气象情报与其它情报不同,有着明显的时效性,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在东沙岛的日军中有中国特工人员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钟坚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披露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中国方面注意到,由于电讯能力有限,东沙岛日军除了用电文发报方式向上级发送简明气象情报外,更通过整理,以周报、月报等形式制成纸本文件,以最快速度用军用机自东沙岛送至日占台湾的马公要港部,而后配发日军各部。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方即由闽粤遴派台语、客家话流利的情报人员,在台北、基隆、淡水、高雄、左营、马公等处“运用爱国志士及反日份子”截取日军配发的纸面情报,并用各种手段传回。
东沙的气象情报,几乎是日军拿到同时,中国方面也能拿到,枉费了东沙日军加密工作的殚精竭虑。
这种“滚动式敌后情报”让盟军颇为惊异,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一方面,日军在台湾已经盘踞四十余年,自认根深蒂固,防备比较松懈。在当地日军共21万余人中,只有800名兼管情报的宪兵人员,而搞笑的是他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为日军南洋各部征发转运慰安妇,所以对中方的情报战防御不足。
另一方面,军统台湾站的站长是大名鼎鼎的军统王牌间谍林顶立。他此时便隐藏在日军特高课内部,有这样一个飞来石大小的“内鬼”在那儿,日军能打赢这场情报战才怪了。
▲ 貌似温文尔雅,还有个日本名字的林顶立因镇压台湾二·二八运动中“血债累累”而被台湾很多本土人士恨之入骨,但他在抗战中忠于国家,不畏艰险,可说是最优秀的地下工作人员之一
林顶立原本被认为是抗战中军统与日军经济战的重要暗子,近年来发现他所做的远不止此。随着档案披露越来越多,不知道有多少老日本会做了林顶立的小纸人拿针来扎。
1944年后,我国在破译日方气象密码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美军军官Theodore J. Wildman和Daniel W. Heagy在其中有一定贡献),而日军因作战损失,密码人员素质大幅下降,基本可以直接侦破东沙岛的气象情报,倒不再需要从台湾转手了。但军统台湾站也没有闲着。美国战略情报据(OSS)协助中国情报人员在台北及高雄两地设立了秘密侦通台,就近监听,破译和回传以下三条线路上的日军加密电文——
日本海军佐世保到高雄线路
日本海军上海到高雄线路
日本陆军东京到台北线路
这样一来,不要说东沙的气象情报,连东京、冲绳、琉璜岛的也如数收下了。
战后,美国海军部如是评价中国所获气象情报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意义,称这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军潜艇攻击敌海军的惟一气象情报来源”。
二战时日本海军有多难啃?美国三打南海东沙岛,登陆后发现上当了
▲盟军轰炸机对东沙岛实施轰炸时拍摄的俯瞰照片
盟军这次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日军气象台,同时轮番炸射其电台、机场、码头、宿舍、淡水蒸馏工厂等处,给日军造成重大打击。
东沙群岛实际是一个大环礁,巨大的泻湖是绝好的锚地,环礁西侧偏北是其主岛东沙岛,长1.5英里,宽0.45英里,形状如同蟹钳,画面上可以看到这“蟹钳”右侧的一半。岛上的无线电通讯天线、灯塔等人工建筑依稀可辨,而一处处白色的积水则是炸弹爆炸后留下的弹坑,其密集程度令人触目惊心——东沙岛地势低平,从海平面到树梢不过四十英尺,因此重型炸弹爆炸的威力足以把珊瑚砂掀起,形成水坑。
据查,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3月4日,那一天,美国陆军第5航空军第405中队的两架B-25D中型轰炸机,自已经被攻占的菲律宾吕宋岛甲米地海空军基地起飞,进入南海海域并对东沙岛的日军实施了轰炸。如图所示,该机拍摄位置在四百米空中,根据美军识别,岛上两根无线电通信天线旁边的方形边际物,即我国海军在战前建立的观象台宿舍,树丛中还能够辨别出多处日军隐蔽防空阵地,“蟹钳”上隐约可见的条带便是机场笔直的土质跑道。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由于太平洋战争主要战场在菲律宾以东的大洋上进行,而我国当时在南海基本没有海上兵力,因此面积狭小的南海诸岛在二战中应该属于相对平静的地区。但是,这张照片让我们知道,以上认识属于对历史不够了解的误会。
在南海的气象情报之战始终是盟军与日军的一大博弈焦点。
到1944年,我国与盟军进行情报合作,已经可以针对南海方面的作战提供有效的气象情报,制作成华南沿海外推五百海里的海象,天气预报图,包括24-36小时的“普通气象预报图”,与有针对性的“分区概况预报图”,每隔六个小时向盟军几十个战术单位,用加密电文派发更新气象情报,至抗战胜利前,共提供84368份加密气象情报电文。我方气象情报精度已经超过日军。
▲在南海方面,中国虽然缺乏海空力量,但作为东道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依然顽强地和盟军方面实施合作,这是1945年3月,美国潜艇牛头鱼号与中方在南海的海上游击队接触,迎收被中方救出的美军B-29轰炸机组飞行员
然而,日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行动也得到包括东沙岛在内的日军南海气象部队充分支持。
1945年1月15日,美军企业号航空母舰八架舰载轰炸机对东沙岛日军实施攻击,揭开了对东沙岛攻击的序幕。
至3月4日,据盟军判别,在东沙岛上的日军已经损失过半,但仍在不断发放气象情报,显示远距离空中攻击效果不佳。
3月26日,美国海军食人鱼号潜水艇(USS-389)驶近东沙岛,对岛上日军设施进行炮击。3月31日,牛头鱼号(USS-332)也实施了同样的炮击。两艇以岛上的无线电天线为目标,共发射5英寸炮弹一百余发,日军的反击火力微弱,很快被压制,东沙岛上的电台沉寂了。
▲ 曾炮击东沙岛的美国海军食人鱼号潜水艇
然而,二战中的日军顽强程度是有目共睹的。1945年4月,盟军发现日军东沙岛气象台又开始工作了。于是,牛头鱼号再次被命令炮击东沙岛。4月24日18点30分,该艇在东沙岛左近浮出水面,开始炮击。该舰本来的计划是把所有5英寸炮弹全部射击出去,但十分钟后判断日军已经无力抵抗,所有有价值目标都已被摧毁,故此该艇艇长下令停火,宣布完成任务并返航。
这位艇长可能有些过于自大和粗心(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艇在三个月后被日军击沉,当时战争已经快要结束了),因此,5月14日,盟军监听系统再次捕捉到东沙岛日军在发报!
鉴于东沙岛在气象情报上的价值,并可以为华南日军提供盟军从吕宋而来的轰炸预警,盟军最终下令登陆突袭东沙岛,消灭岛上的日军,彻底摧毁日军在岛上的作战设施。
这个任务被交给了美国海军潜艇太阳鲈号(USS 242)。1945年5月29日,该艇驶近东沙岛,开始实施炮击和登陆行动。
根据美军战后回忆,他们先以潜望镜深度对岛上进行了观察,确认了岛上的灯塔,无线电台和旗杆,依稀可见日军旗帜在旗杆上飘扬,同时,他们还发现了炮台的位置。为了能更好地确定日军火力点,该艇艇长巴尔少校下令浮出水面,由炮手开火,吸引日军火力。但炮击并没有遭到还击。困惑的美军决定实施一次试探性登陆来弄清情况,结果发现日军已经逃走。
东沙岛成为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实施登陆的岛屿中,最靠西侧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一艘潜水艇攻占的岛屿。但是,这一行动并非是美军实施的。在太阳鲈号上有两名澳大利亚特种作战部队“Z部队”的成员安德森上尉和欧文斯少尉。
▲ 二战中的澳大利亚特种部队Z部队,经常实施危险的敌前登陆、侦察等任务
两人身穿蛙人装具,乘小艇完成了这次登陆。他们发现在岛上的确有一座炮台——但大炮是木头做的,旁边还有木头的日本兵。日军最后发出的大概是请求撤离的电报,此时已经踪迹皆无——不过,他们可能撤离的时间不算太长,因为在岛上的掩体里,澳大利亚人发现了两棵泡在瓶子中的绿色植物,依然生机盎然。
岛上一共有六处建筑,处处是被炮击的痕迹。为了避免日军卷土重来,盟军炸毁了残存的建筑和工场,并焚毁日军飞机场的油料仓库。日军东沙岛守备队和气象站就此寿终正寝。
▲ 太阳鲈号官兵制作的攻占东沙纪念章,上面两座天线清晰可见
有意思的是,直到1944年前,盟军对东沙岛并未实施直接攻击,但到了1945年,这样的攻击却接连进行。原因何在呢?
当历史的谜团揭开,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原来,1944年盟军曾经策划在台湾和华南沿海实施登陆,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日军之间的联系。行动代号“河堤”,计划使用兵力达六个师。东沙岛正位于这两大战场之间,气象情报十分重要——中方提供盟军的南海气象情报很大一部分来自从台湾方面获得的东沙岛纸本气象通报,还有一部分来自对东沙岛日军气象情报的电子破译,因此,保留日军这个情报站对保障盟军实施这一行动颇有价值。
“河堤行动”计划在1944年12月实施。但由于罗斯福权衡后,最终在美国陆军支持的菲律宾登陆和美国海军支持的台湾登陆间选择了前者,“河堤行动”被终止。此时再摧毁东沙岛上的日军气象台自然也就没了顾忌。
▲ 我方获得的日军东沙岛气象情报,右上角还有中国情报官员写下的“扣”字标记
这件事要是被顽强抵抗盟军攻击,在岛上发送气象情报的日军知道,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