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为何对绍兴师爷没好感?绍兴的酒坛里为何能养鸭?

小时候断断续续看过几集电视剧,名为《绍兴师爷》,当时只知道好看,厉害,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这名字。

师爷即谋士、幕僚,有专攻刑名法律者,有专攻文牍秘书者,有专攻钱谷会计者。

和平时代,他们也就赚点过日子的养家小钱;唯在战乱之中,才可能崛起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的大人物。

(绍兴师爷剧照)

今日为写这文章,查了下资料,原来那戏还是陈道明主演的呢,上映于1999年,得过两个大奖。

历史上,绍兴的师爷确实也很著名,但《清稗类钞》里,清朝人对他们评价却不怎么高——

非必有兼人之才、过人之识,不过上自督抚,下至州县,凡官署皆有此席,而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遂能盘踞把持,玩弄本官于股掌之上。其办事也,除钞袭师传秘本及等因奉此而外,类皆事理不通。官之所以必用之者,实以其能与上级衙门通声气焉。

意思是,这些人虽然未必有多少才学,一些知识也不过依师傅所授,但他们之所以能让官员们忌惮,只因各地各级都有绍兴人当师爷,他们之间,可以互通声气——

他们能从师爷那里,晓得上下级以及对手们做什么想什么,从而占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一句话,信息就是最值钱的玩意啊。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也对师爷群体,有过总结,称他们为四救先生——

佐幕者有相传口诀,曰: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

(剧照)

概而言之,是被杀者都死了,何必把杀人者弄死,再添一命呢?如果官员判案错误,小民控告上千万别帮后者翻案;大官小官同犯错,救牵连更广的大官,不救可以牺牲掉的小官;新官旧官都有事,新官还能唬一唬,压一压……

看完就知道,无论是四救四不救,还是通声气,都说明,清朝人对于以师爷们,是没有好感的。

他们就是些老油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此枉法徇情也在所不惜。

朋友们晓得,绍兴除了出师爷,还产黄酒,很多老照片里,都有绍兴酒坛子的身影。

然则那些大肚坛,只能用来装酒吗?

《清稗类钞》里记载了一件事,简直是脑洞大开,只怪自己读书太少——

(绍兴酒坛老照片)

朱云锦客扬州,雇庖人王某,自言幼时随其师役于王署中……其食鸭也,必食填鸭。填鸭者,饲鸭不使鸭动,法以绍兴酒坛去其底,令鸭入其中,以泥封之,使鸭颈伸于坛外,用脂和饭饲之,留孔遗粪,六七日即肥大可食,肉之嫩如豆腐。王偶欲食豆腐,则杀两鸭熬汤,煮腐以献之。

说起来,这种舌尖上的美味,似乎有那么一丢丢残忍啊。

(0)

相关推荐